小时候,我们阳峪公社的孩子们每年都要逛冯市街道的“三月十三会”,村里的人称“三月十三会”为“古会”。古会历史悠久,起初是娘娘婆庙会,后来,随着商贸交流的不断频繁和扩大,古会的规模随之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为乾县北部乃至永寿县南部的商贸、物资交流大会。

每年古会来临,公社都要集资叫大戏、杂技、电影、录像等来助兴,周边的商贩也纷沓至来,冯市街道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街道上人们摩肩接踵,组成长链,绵延三四公里。叫卖声、欢笑声、呼喊声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拄着拐杖的老汉、领着孩子的妇女、推着车子的农人、叼着冰棍的小孩、环顾四周的小贩、手拿粘糕的老太……整个街道一派热闹非凡、繁荣向上的景象。

农历三月十三古会正式开始,十二号晚上,冯市街道的文化站就开始演秦腔戏,连续演四五天,直到古会结束。下午散学后,我们这些孩子写完作业,安顿了家务,就带上小凳子、叫上同伴,成群结队、欢声笑语地赶往冯市街。月亮慢慢腾腾地爬上树梢,大地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沿着我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向北走,天气不冷不热、温润宜人,晚风拂过,一垄一垄刚刚起身的麦苗挨挨挤挤地随风轻轻摆动,一片高高矮矮、错落有致的油菜花招手欢迎我们。走完曲折向北的小路,穿过冯南柿园向西走,过了三万五变电站向北一拐,再走一里多路就到商贸会的中心地段。

到了、到了,心剧烈地跳动着,所有的人不说话了,只听到急切的脚步声和紧促的呼吸声,街道两旁的树很快地向后退。又是一片灯火通明的繁荣景象,我们又喧闹了起来,此时,呼喊声、叫卖声、欢笑声也愈来愈大,豆腐脑、馇酥、羊肉泡、油糕、麻花的浓香扑鼻而来。进了文化站,戏还没有开演,可戏台下面已经坐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说话声、咳嗽声、嗑瓜子声、小孩哭声不时传来。我们这些孩子坐不住,一会儿在戏台下面跑来跑去、追逐打闹,一会儿跑出文化站买吃货,一会儿又偷偷地爬上戏台的后窗,看戏子们化妆、排练。几声锣鼓喧天,戏开了,台下慢慢地静了下来。我们去看戏,可戏开了,我们大多不看,要么继续追逐嬉戏,要么在台下打盹,要么漫不经心地看一会儿就去街道溜达。那时候,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心境、欢聚的场面和令人动情、愉悦的心情。

白天逛会,家长一般都会给孩子们几块钱零花钱。记得那时父亲每天给我一元钱让我在会上花,到了会上,我和同伴们先到戏园子、街道逛荡几圈,当满头大汗的我们看到爽口香甜的豆沙冰棍,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精致漂亮的画片、皮球时,都禁不住摸摸口袋里的钱,几番询价、砍价后大多会依依不舍地离开。路过冯市书店,我们几个爱看书的孩子不约而同地边说边走了进去。从第一个书柜一直转到最后一个书柜,我们向售书员要来几本娃娃书(也叫连环画或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一看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售书员问我们买不买才回过神来。我们把书还给售书员,但书中的精彩内容和曲折情节却牵挂着我们的心、萦绕在我们的脑海。走出书店,我们又回过头看了几眼,然后又转过头慢慢地向前走,突然,不知谁说:“走,咱买刚才那个娃娃书”,于是我们又返回书店,每人买了几本娃娃书。一个主题的娃娃书分好多册,看完第一册,想看第二册,看完第二册,想看第三册……就这样,什么《岳家小将》《陈真》《三国演义》等娃娃书慢慢地堆满了我们的炕头。

逛会,丰盈了我的童年,放飞了我的憧憬,点燃了我的梦想。一年一度的古会即将到来,我想去找回纯真的过去。

责任编辑:尘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