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简介:

张永娟,山东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师德标兵,宝鸡市骨干教师,宝鸡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浸入式研修项目培训”和“宝鸡市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宝鸡市名师大篷车”成员。有多篇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发表。


编者按: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打捞也罢,求索也罢。龙舟再快,也不过是,时间的一枚梭子。”端午节也如一枚时间的梭子,从生活的长河里穿过,节日的意义,生活的仪式感,是不是应该在文字里沉淀些什么?让我们跟随宝鸡市第一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记录节日的趣味与意义。

艾草飘香时

总是感叹时光太瘦,指缝太宽。转眼间,又是一年“艾飘香,麦儿黄”的时节。

这几年的端午,算是自己过得最为庄重的传统节日了。这个季节草正青,树正茂,花儿正好,不热不冷,是与自己最为合拍的时节。所以,每每借着端午早晨“采艾蒿”的传统,我总能把自己早早叫醒,上山采艾。家里老人说,这个日子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草们挂满露珠之时采摘的艾蒿最好。对此,我深信不疑,山里长大的我一直觉得一切生命都有灵性——端午时节披着晨露的艾蒿一定是它成熟旖旎的人生好时光吧。

每次出门,都特别庆幸自己会比他人起得早,因为每每走出去,都能看到很多勤苦的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可能是开着三轮车载着满车艾蒿叫卖的山里人,也或者是一大早采摘了新鲜果蔬趁早卖个好价钱的农人,还或者是每天顶着月光便开始摆摊卖早点的生意人。这个时候的街道往往是干净且清静的。走在熹微的晨光里,感觉自己周身都好像着了一层光亮,也似乎透着新鲜呢。

此行的目的地是镇子后边的堡子山。依稀记得前年的端午我就来堡子山采艾,那会儿,大片的地空着,自由地长着些杂草,艾蒿便混杂其中,不需要爬很高的山就可以采摘很多。可是,今天走过一个弯儿又一个弯儿,只能依稀寻觅到艾的身影,还都是枯瘦、发育不良的样子,混杂在一片片水蒿里。如果不是背面泛着白光,还真认不出来。原来,很多荒地现在都被人们开发种上了菜。这让我好一阵失望:人啊,为了口食之需,掠夺了多少花草的栖居地。

还好,快到山顶的地方,终于没菜地了,艾蒿这才找到了一片安身之处。但是高处虽然光线充足,水分却明显欠缺,艾们长得个头普遍不高,不过叶子似乎都在努力,每个叶片如同张开的手掌,向四周伸展,叶面一律向上,背面泛着莹莹的白光,向人们宣告,“我是艾蒿!”仔细看,身上还存留着露珠。突然就记起自己做姑娘时,隔壁的曹老师——一个极有生活情趣的人,她告诉我,端午的早晨要去踩踩露,这样,一年不得脚气。记得当时我俩就穿着拖鞋跑出去,沿着学校前面的河堤找“艾”,见到了,便高兴地上去猛踩一番……

想到这儿,我张开双臂,让各种草的叶子濡湿我的手掌——清凉凉的,就好像露珠顿时成了小小的鱼儿,游向我的皮肤深处,惬意极了。这时,我只愿做深呼吸,空气里飘着的艾香味儿和被晨露浸润的泥土味儿就这样被我吸收和吐纳。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体内的污浊之气正被这新鲜的气息所替换,整个人就好像从内到外被洗过一样,变得轻灵起来了。这样的感觉真好!

不知道为什么,有了这番美妙的感受后,我竟有些不忍去割艾了,是的,只能是“割”,它的秆长得很坚韧,不用利器不能折断。一旁的丈夫正割得起劲儿,还怪我不赶快动手,他哪里知道我此刻这番怜香惜玉的心呢?忽然记起有位老师讲课时说:一头猪的最大价值就是让自己吃得肥肥壮壮的来供养人的胃,一支粉笔最大的价值就是被用得粉身碎骨来服务学生,而一张纸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敬惜字纸的人写得满满当当。我顿时有了借口,艾草的最大价值就是在端午这天被人采摘回去发挥它的药效和驱邪的作用吧?于是释然,也便采摘起来,但也在心里暗说:别怕疼,我不会带走你们的根的,以后你还可以接着长,感受这个世界的风雨雷电、雾霭流岚与日光虹霓。

回得家来,单位门口插两支,单元门口放两支,家门口放两支,连楼道高高的窗户上我们也放了两支。顿时,端午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元宵节时分。据说,艾可以防蚊虫,这么一想,便好像看到傍晚时分,那些探头探脑的蚊虫闻香逃遁的狼狈样,我不觉傻笑了。隔壁大妈还探出头来,问我们能给她一些艾蒿吗?怎么不行,本就是山里大家共有的东西,非常乐意分享节日的气息。公公婆婆看到我们抱回大捆的艾,也喜滋滋地说,给每个窗台都插上,这个日子的艾最好,等阴干了,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事呢,艾灸、泡脚、煮鸡蛋。再看餐桌上,婆婆已经准备好了煮好的粽子,还有买来的油糕,切好的咸蛋,好丰盛的端午早餐!最主要,吃了它们,会换来一夏的心安。

中午,陪同老人去了周边的村子。做了一辈子药房工作的婆婆认识很多野草,什么车前草、刺蓟、蒲公英、千里光……婆婆说,端午这一天很神奇的,百草都是药,晚上回家熬了水泡脚,能治很多病。于是,陪着老人一同拔草,一会儿时间就拔了两大袋子。在一个院子的铁门边,我也认识了何首乌,果然缠络在栏杆上,不过没有木莲藤,否则鲁迅“百草园”的情景就会在这里上演呢。

晚上,用百草煮水来泡脚,草的清香味儿煞是好闻,泡过之后,的确感觉皮肤光滑。带着端午的药香上床,应该做梦也是香的吧。

三更有梦艾当枕,最是人间幸福时!

(宝鸡市第一中学教师  张永娟)

搓花绳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端午节到了,今天晚上,我向妈妈学习了搓花绳。先简单介绍一下花绳吧,花绳既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好了,回到正题。开始编了,妈妈让我先找了五种不同颜色的线,然后仔细地把线排列好,再用剪刀将多余的线剪去。紧接着,我和妈妈一人捏一头,妈妈捏着花绳顺时针转,我捏着逆时针转。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可我总是转到一半时,不知怎么地就松开了手,又得重新转。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这类情况,我集中注意力,又开始重新转。可转了一会儿,我就不想转了,这个活儿太累了,手指头特别酸。但我想了想,既然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放弃。终于,花绳做好了。看着漂亮的花绳,我的心里涌出了一股喜悦之情,这就是我的劳动成果。

(宝鸡市第一中学  宋晨阳)

2.又是一年端午节!包粽子?没有采下芦苇叶。做香包?技术不够。我便向奶奶请教搓花绳。奶奶拿出红、黄、绿、蓝、棕五根不同颜色的线,将每根线重合五次,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拿根红线来回重合,“这有啥难的?”我心想。然而当我抬起头时奶奶早己做好了其他四股,只等我搓好红线“汇合”了,看来我得加快速度。奶奶将五色线汇在一起,右手的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搓,五色线便亲密地缠绕在一起,再顺势加固一下便好了。看到这儿,我急忙从奶奶手上接过花绳自己尝试。第一步就搞错了方向,非但没有进展,还将奶奶原先搓好的花绳解开了,我忙请奶奶救场。只见花绳在奶奶手中是那样的听话,我有些不服气,便又接过花绳自己搓,这次虽没走弯路,但耗时太长,终于大功告成,最后奶奶将花绳系在我的手腕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宝鸡市第一中学  王若蒙)

割艾草

1.假期的最后一天是端午节。和父母约好一起去河滩里割艾草的。早早起来吃过早饭就来到了河边。夏天的上午烈日炎炎,我们在高高的芦苇丛中找小路走。路边的杂草扫着我的脚踝。前面的父亲突然叫起来:“终于找到了!”我跑过去,看见了一堆有小腿高的微青的艾草:坚硬的茎上覆着一层绒毛,它的叶子让我瞬间联想到了芹菜叶,只不过更粗糙。我将艾草凑在鼻下,一股淡淡的清香涌入鼻腔,比花露水的气味温和多了……我拿出剪刀将它们从中间剪断,断口处还流出一些液体,心中不免有些不忍。这两株艾草长得矮而乱,不像卖的那些高而青绿,也许这便是在大自然中磨炼的结果吧。

(宝鸡市第一中学  赵凌悦)

2.端午节前夕,我和爸爸来到金陵河道寻找艾草。到了目的地,爸爸的眼睛就好像带着钩子,恨不得将艾草钩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爸爸在河堤边的土坡上发现了几株。只见他拿着小刀,割下了千辛万苦找到的艾草,我也来试着割艾草,遗憾的是只有几株。爸爸又从旁边拔了几株“水蒿”,为了近距离观察,我把它们托在手上看,艾草的枝干是淡绿色的,上面还有些白色的绒毛,而水蒿的枝干显红褐色;艾草的叶片圆润而饱满,水蒿的叶片细长;艾草有淡淡的香味,而水蒿无味;艾草显得成熟,而水蒿显得娇嫩。“看来艾草真的是生活在干旱环境里”,爸爸开始自言自语了。我们又向着河畔对面走去,爸爸不禁叫了起来,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我发现在河床边也长着几株艾草。我跑上前去三下五除二便把那几株全都割了下来,我那时的欢悦,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宝鸡市第一中学  张斌杰)

包粽子

1.“端午佳节赛龙舟,香包粽子家家有。”话说这粽子是经常吃,但从未亲手做过。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想法,但转念一想:我又没包过,包不好可怎么办?没事,万事开头难,只怕第一次。我的内心不断争执,终于鼓起了勇气。先舀一大勺米倒入碗中,又反复淘洗3遍,然后泡在水中。接着我又跑去洗粽叶、大枣。十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我一手握住粽叶,另一只手将粽叶一折,顺着它自然生成的纹路再一折,便成了一个锥形。正当我为此骄傲时,米从底部漏了出来,没想到成了一个“漏斗”。无奈,只得重新铺开从头再来,吃了哑巴亏,这次就特别注意着那个角,终于将米全部填了进去,好不容易完成了,缠绳的时候,米不紧不慢又从两个角角悄悄溜了出来,又只好重来……

(宝鸡市第一中学  孙兆轩)

2.每到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就要包粽子。妈妈用水把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水浸泡几个小时。爸爸把买来的粽叶也清洗干净,去掉上面的淤泥,再放进锅里煮30分钟,捞出来控干。据说这样是为了防止粽叶太脆。而我则准备葡萄干和绑粽子的线。准备工作做好,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我拿起两片粽叶,重叠,做成一个圆锥状,之后把浸泡好的糯米放进去,结果放得太多,包不住,米粒从旁边漏了出来。接着,把粽叶顺圆锥形缠绕包裹起来,妈妈帮忙用细绳将粽子捆绑起来。虽然妈妈说我包的样子丑点,像伤病员,但我心里还是乐开了花,这可是我亲手做的啊!

(宝鸡市第一中学  李旭阳)

炸油糕

1.大早起来后,看见母亲早已在厨房里开始做油糕了,于是我立马从床上翻下来走进厨房,开始了端午行动。母亲告诉我,做油糕要先擀几个面皮,然后用勺子一点一点舀糖馅,一次不要舀得太多了,适当就行了!我默默记下了,于是先拿起来一个面皮,然后用勺子一点一点舀糖馅,觉得够了后,便开始包馅了,一只手在馅后面压着,防止馅掉出来,用另一只手一点一点把皮粘起来,一点一点丝毫不敢用力,深怕把那小小的“精灵”弄疼了,包好后把油糕放到桌子上,用一只手轻轻压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炸。油糕刚进锅,白白的面色就开始变成淡黄色,过了一会颜色便从淡黄色变到了深黄色,油糕在油锅里翻来翻去,活像一个喝饱了的气球!翻几次之后就可以看到一个金黄的油糕了。这个端午不寻常!

(宝鸡市第一中学  张睿健)

2.端午当天,早早地起来,就是为了去看炸油糕。到了一处巷子口,老远就闻见了油的香味,听见油糕翻滚在油中嗞嗞的响声,人都围了一圈。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家人围着木桌包油糕呢,那年纪稍大的妇女技艺最为娴熟。看,她一手拿起一个裹了油的面团,用手指蘸几滴油,再在面团上抹几下,反复揉捏,一个茶杯状的载体便做成了。舀上一勺红糖,直直地倒入“茶杯”中,最后一掌把它拍成饼状,封住口,油糕就做好了。这些面团依次跳进滚烫的油锅里,就撒了欢了,个个活蹦乱跳的。过一会儿,再用铁丝做的漏勺翻一翻油糕们,让它们两面均受热至熟。待到有个三四分钟的样子,再用大漏勺将它们捞起来,一个个圆鼓鼓的油糕就出锅了。再一看,阳光下的油糕还闪闪发光呢。

(宝鸡市第一中学  杨若琳)

做香包

1.我在奶奶的指导下做香包。第一步将一团棉花混着香草包进一块肉粉色的布里,用绿色的线将它们分成八个区域。第二步在香包底下用线缝了两朵蓝花和银珠子,再用早已分配好的“三色线”绑在下面,下部分就完成了。第三步是把线穿上去后,分成两根不同的线,像搓花绳那样搓好,再缀上绿花和金珠子,打个结,上部也完成了。最后一步便是在刚才分好的八个区域里,分别用各色亮片点缀,之后缝上金珠子,一个精致美丽的小香包就做好了。

(宝鸡市第一中学  魏欣悦)

2.端午节我和朋友相约逛街,有位老奶奶正在做香包。只见她戴着一副老花镜,一手拿着针,一手拿着未封口的香包。针在香包上来回穿梭,偶尔还要将针在头发间划拉几下,动作如此轻盈,娴熟。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小朋友,要不要买一个?”看我长时间盯着看,奶奶微笑着问我。“奶奶,你做的香包真好。香包的颜色是随便配的吗?里面包的是什么?到什么时候可以摘掉?”奶奶不急不忙地答道:“颜色配出来觉得亮就行,里面包的是香料,还有,到6月6日那天摘了就行。”“噢,原来是这样呀。”香包也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传统,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

(宝鸡市第一中学  赵子悦)

吃粽子

1.锅里的水在不停地吼叫,只见其中六枚绿盈盈的粽子,在做跃跃欲试的跳高状,仿佛它想一下跳到餐桌上,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味。两分钟,一分钟,粽子终于可以出锅了!我满怀期待地打开锅盖,一股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六个绿色的小生灵在锅中睡卧着。我用筷子轻轻地把它们夹出来,接着用剪刀把外面的花绳挑开,粽叶自中间徐徐散开,粽子的面纱终于揭开了!淡黄的蜂蜜浇在晶莹的粽子上,发出一种特有的五谷的香气。用筷子把粽子夹成两半,蜂蜜顺中间流下,滋润着每一粒米,一口咬下四分之一的粽子,似乎每一个毛孔都充满香气。除了这美味可口的粽子,还有鲜香饱满的咸鸭蛋、入口即化的绿豆糕,这些美味的食物,使我爱上了端午节。

(宝鸡市第一中学  蒲小蕾)

2.我连忙拿起了一把小勺,先轻轻地解开系在粽叶上的丝绳,可以微微看到一点点雪白,空气中淡淡晕出了一点点糯米的香。将粽叶全然展开,可以看到一个洁白的“三角体”,凑近些看,一粒粒糯米像刚出生的娃娃,雪白而无瑕。小身子鼓鼓的,紧紧地团抱在一起,糯米上微微泛着一点点淡黄的光泽,像是温润而光滑的羊脂玉。雪白的肌体与墨绿的粽叶交相辉映,像是苍翠山林掩映着的一座雪山。我又舀了一小勺槐花蜜,微微淋在上面,原来有些苍凉的白,立刻多了一份温和。我二话不说——开吃!我手执小勺,轻轻挖掉了“雪山”的一个棱角,送进嘴里,轻轻咀嚼,嘴里却多了一些清甜的味道,定是槐花蜜的味儿。令人惊奇的是,这味道竟久久萦绕在嘴边,突然就懂得了什么叫“余香满口”。我迫不及待,又挖了一小勺,送进嘴中……五月初五日,正是米粽飘香时。

(宝鸡市第一中学  石佳雨)

点评:

作文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性活动,需要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作为基础。正如王佑军老师所说:写作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对于每一个节日,不需要老师讲更多的道理,而是想方设法,带学生们走进去,参与体悟,就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本次的端午体验活动学生们走进生活,亲近传统节日,并用微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历所感,既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写出了生动的文字,也实现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同时还领略了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尘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