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到了小学中年级以后,虽然学生的词汇量日益增长,但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把握好词语教学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升词语教学效果。

一、在理解错误时多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提出恰当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语境多一些思考,想想自己的理解到底对不对。这样一来,在联系上下文语境或者生活语境的过程中,学生将会获得对词语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掌声》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1课的课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当我问学生是如何理解“忧郁”一词的时候,有学生说:“小英从此以后做什么都不再犹豫,敢于大胆地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学生是把“忧郁”当作“犹豫”了,这是一种明显的理解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忧郁”一词的意思,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从中找出描写小英“忧郁”的句子。学生们找出了“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教师接着追问道:“小英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怕别人看不起她,她很自卑,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教师继续问道:“那忧郁与犹豫,意思一样吗?”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明白了“忧郁”主要是指心情不好,不开心;而“犹豫”主要是指做事情不够果断或者是对事情还没有考虑好。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得深刻而透彻。

由此可见,当学生出现对词语错误解读的时候,教师要善于通过恰当的问题引领,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此教学,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走进了人物内心,获得了对课文内容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二、在难以区别时多辨

到了中年级以后,随着词汇的增多,出现了许多让学生感到难以区别的词语,这就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应避免灌输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就这些词语展开辨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区别,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24课的课文,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在学习这段话的时候,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用“破除”这个词语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让学生就这两个词进行辨析比较,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两个词语作了详细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虽然非常相近,但是它们的应用范围却不一样,真正明白了词语的内涵。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与区分的词语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就词的本意以及运用范围进行辨析比较,就会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词语的理解也会全面而深刻。

三、在认识粗浅时多究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惰性或者自身阅读经验不足,学生在词语理解方面难免会出现认识肤浅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5课的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学习“争论不休”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有学生说:“‘争论不休’就是一直吵的意思。”有学生说:“‘争论不休’是一直辩论的意思。”学生虽然说出了“争论不休”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但实际上理解还是较浅的。为了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入,我顺势说道:“你们的理解不错,但是能具体说一说吗?你知道‘休’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大家可以查字典真正了解一下。”这样一来,学生借助字典明白了“休”是停止的意思,“争论不休”就是一直争论,不停止。学生们对“争论不休”这个词语的理解也真正走向了深入。学生理解词语的渠道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领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不是鸡肋,也不是摆设,而是学生正确解读课文内容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词语教学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为提升阅读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