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而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少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便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形成积极的预习意识

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加之学生的差异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兼顾大部分人的学习状况,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课前预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可以缩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课前预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二、指导正确的预习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之前看一看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不至于在上课时完全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看大致要学习什么,与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有哪些新知识,运用这样的方式去预习,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经历先口算,后估算,再笔算的过程,这节内容是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学生之前的学习可能会有所不同,要让学生注意到这种不同,并且进行深入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本中有很多留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测量”这一节内容前,教师注意到这一单元的内容实践性比较强,在预习的时候不应该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让他们进行实践,量一量自己周围的事物,看看课桌、书本有多长,掌握一些测量的方法和长度单位。因为“做”的含义不仅包括做作业,也包括动手操作。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实践一下,不仅可以检验自己之前看的效果,还可以加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及时与同学老师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在经历了之前两步后,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目标,并且对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有的学生能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很多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给予适当辅导。交流过程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数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的区别,数学语言更严谨,也有更多的理论意义。例如:“上”在生活中指方位,我们常常理解为“上面”“上方”的意思。而数学中“点P在直线AB上”,却不能这样理解,这里的“上”不是“上方”“下方”的意思,用生活中的语言去理解应当是“直线AB经过点P”的意思。

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预习意识,指导好预习方法之后,就需要把预习计划落到实处。首先需要明确预习任务,预习不仅仅是指预习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还包括对相关旧知识的回顾,注意其中的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在课前几分钟还可以回顾一下预习的情况,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课后,教师还应该对那些预习情况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来,课堂学习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小学三年级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有预习的意识,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他们提前知道自己对这节内容的理解程度,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当学生具备了开展有效预习的能力,也就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 宁夏同心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