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然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确保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把握概念,提出假设

在数学建模中,建模假设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若是学生无法提出合理的假设,那么接下来的模型建构与模型应用也无法展开。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建模假设高度的重视。

教师应当明确建模假设的前提为数学概念的把握,若是学生对概念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那么学生的建模假设也就无法成立。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从而提出合理的建模假设。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展开数学学习的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智力与各项能力正处于发育的时期,所以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薄弱,难以充分掌握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教材上的图形,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认识图形的首页下方,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个图形,教师在对它们进行逐一讲解的时候,应当为学生展示对应的实物。通过实物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

二、选择策略,构建模型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后,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构建数学模型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若是学生选择了与模型不匹配的策略,那么就会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出具有可行性的数学模型,进而使得之前的建模假设工作付之东流。

为了让学生构建出具有可行性的数学模型,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策略。通过数学策略的合理选择,学生不仅能够构建出具有可行性的数学模型,而且还能够使学生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高。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利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出合理的数学模型。由于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大多数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在这种方式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变通,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懂得套用数学公式,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建模策略的合理选择。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小学生对面积的计算只停留在正方形与长方形上,所以他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往往会不知所措,部分学生甚至采用蒙答案的方式来应对教师,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自行计算的过程中对他们加以引导,引导他们以画图的形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策略。

三、回归问题,应用模型

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完数学模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模型。教师应当明确构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应用时,应当从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模型的应用,并且以简单直白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数学五年级上册中有关于数字构成的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时,应当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解题思路来进行题目的解答,杜绝杂乱无章的解题方式。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后,教师就应当对学生展开适当引导,让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答题目,实现数学模型的高效利用。

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小学应当加快对数学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其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