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成为了宝鸡高新一中的一名地理教师。这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因为当时招生时间紧,政策卡得严,社会没认可,学校生源质量很一般。我所带的第一届学生对地理所知甚少,基础知识极为薄弱,授课过程艰难。恰逢学校提出了以校本课程为突破路径的特色化办学思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开始思考:能否通过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与魅力,实践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趣味地理”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由此开始。几年过去了,“趣味地理”校本课程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整体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拉近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趣味地理”,在学习中形成地理学科能力,具备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发展地理实践力,形成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人文情怀、科学理性,形成家国意识。

课程分阶、具体目标与实施评价:

第一阶段 地理故事分享

本阶段目标是通过搜集整理故事与分享,感受地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了解学习地理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我发现绝大部分七年级学生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比较感兴趣,特别爱听关于科学家的探险故事,渴望了解奇妙的大自然,那么就用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吧!在整合多个版本地理教材的基础上,我指导孩子们根据自然和人文主题搜集相关地理新闻、笑话、诗词、谚语或小故事,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分享。为了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标准: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家长评价为辅,从故事的趣味性、与地理知识的相关性、语言表情的生动性、设计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听故事小组应做到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回答问题迅速、正确率高并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故事分享与问答,孩子们感受到地理知识就藏在一则则新闻、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中,学习自然兴趣浓厚。

第二阶段 主题任务驱动

本阶段目标以主题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空间定位、交流评价、动手操作等多层次的学科能力。

故事分享令学生对奇妙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探秘地理现象”主题活动应运而生。本活动旨在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地理知识评价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能力。如学生们都知道日本的最高峰是富士山。那为什么叫富士山呢?校本课上,一个关于“富士山由来”的传说故事延伸出“为什么富士山会冒烟呢?所谓的烟其实是什么呢?今天的富士山还像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冒着烟吗?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也如日本这般拥有众多的火山呢?火山给日本带来了什么?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始利用平板查阅资料。揭秘环节,学生代表不仅为大家展示了关于火山成因、分类和火山喷出物、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在地图上标注世界十大著名火山,加深了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定位与综合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提升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于复杂时空尺度形成的独特视角。“夺宝奇兵”正是切合区域地理主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利用世界国家与政区图,用类似“大富翁棋”的方式,边玩边学地理知识。走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双方互相出题,考查彼此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题目涉及国家首都、种族、民族、主要城市、著名旅游景点、地形区、气候、河流和代表性动植物等方方面面。若出现平分,则由参赛双方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区域简图并竞猜,最后评委组根据绘制相似程度和答题速度综合考虑评定。

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在于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和学科认知方式的转变,而学科能力活动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是小老师”板块就是一个由小组唱主角,对接课本主题,用联系生活的方式,帮助大家学习课外知识并加以实践的活动。如在国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在地图上如何辨认方向,然而有学生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就由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不同环境中辨认方向的方法,练习使用罗盘。还有“我的旅行我做主”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的出游经历制作成攻略PPT或手抄报,晒照片、晒游记,通过线路比较体现对时间和经费的管理,更模拟导游讲解旅游景点,最后由评委组打分评出“旅游达人”。通过活动,从知识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阶段 开展综合性学习

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系统,还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因此本阶段目标为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开展综合性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让地理与其他学科拉上关系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情境,创设情境。“北京人文游学实践活动”是我校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着一边游学一边追剧《延禧攻略》的学生,游览故宫时,我便拉出各位娘娘、妃嫔,引导学生看看真实的故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故宫的建筑与历史。分享游学成果时,孩子们侃侃而谈,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独特视野向大家展现了一个行走中的地理课堂。

自制火山模型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也让地理和化学成了一对CP。为了演绎火山喷发,他们找化学老师帮忙。全副武装后,将四勺苏打粉放进一个糊满泥巴形如火山锥的空瓶中,之后往瓶内加入一些洗洁精和番茄酱的混合物,再倒些醋,将“火山口”盖住,片刻后“火山就发怒了”。通过交流分享,他们得出结论:洗洁精是起泡剂,番茄酱是着色剂,盖上“火山口”是创造一个密闭环境,模拟喷发时的气势,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小苏打与醋酸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物有醋酸钠、二氧化碳气体与水。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这份乡土地理与历史、美术学科结合起来的教学资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家国意识的沃土。我们政史地教研组合作编写了校本研学手册,开展了任务驱动模式的“览石鼓风韵,承青铜文明”校外实践活动。孩子们穿梭在展馆中探寻周秦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文物与祖先亲密对话。赴凤翔泥塑传习所学习泥塑等民间工艺,感受“黄土文明”基底的深厚与温度。凝聚着孩子们合力的专栏展板显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与收获,学分制量化考核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如今“趣味地理”校本课程已经不仅仅是辅助国标课程学习的好帮手,基于它开展的主题式教学、综合性学习,更打通了知识与能力,成为帮助学生建构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一条“快车道”。

工作单位 山东省宝鸡市宝鸡高新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