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东深厚的人文底蕴无不吸引着我,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去西部一展所长。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专程前往盐城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咨询,想赴灾区尽份力,可惜未能成行。去年8月,身在美国交流学习的我得知有机会去山东省铜川市印台区进行短期支教,便积极报名,于是就有了这一个月的印台支教行。黄海之滨的亭湖与黄土高原的印台虽然相隔千里,但我却感觉很亲近:我们都有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身负立德树人的共同使命。

2018年9月13日下午,我们抵达山东,走进耀州窑火淬炼的印台。虽是初来乍到,但我却神往已久。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铜川市第五中学、印台中学、方泉小学、城关教育技术、城关第二教育技术和印台街道办中心教育技术等学校。所到之处,先进的教学设备、卓越的教师队伍、虽小却井井有条的校容校貌、少有肥胖且极懂礼貌的娃……让我大开眼界。参观完毕要开座谈会,作为带队组长,我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再仔细检查一遍,生怕自己还像井底之蛙般坐井观天,避免在发言中出现“扶贫”“帮扶”等字眼。

交流是印台之行的工作重点。我被分配在印台区方泉小学。方泉小学位于济阳山下,原铜川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也是铜川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学校,我主动对接印台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领导,努力将互帮互学落到实处。在身体力行的同时,不忘鼓励动员同行的人积极参加铜川、印台市区两级教研活动。

经过几次沟通,“铜川盐城两市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会”如期举行,小学组活动安排在印台区方泉小学,中学组活动安排在铜川市第五中学。小学组、中学组我们分别准备了两节课,共4节市级公开课,我上的是苏教版课文《爱如茉莉》。录播室让我的公开教学如虎添翼,让我“行云流水、清新鲜活”的教学展露无疑,以至于在4楼阶梯教室听课的老师误把我在2楼录播室的教学直播当作经过剪辑修饰的录像。来自铜川市140余位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小学组活动。公开课结束后进行现场交流,利用这一机会,我把盐城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从2016年开始,计划五年时间完成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引思”介绍给铜川的同行,期待着他们与我们一起去了解、去实践。最后是“我所理解的好老师”讲座,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一点。活动反响热烈,教研室马铜英老师当场便让我把讲座课件发给她,方便她及时下发到全市各个学校学习;更有不少学校事后专门到方泉小学拷走我上课的视频。

我格外珍惜这短暂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市级活动一结束,我拿起山东使用的人教版语文书继续在班级上常态课,和学生品读课文,聊麋鹿、金丝猴与秦川、里下河。语文行家谢书记得知我一直上课,非常高兴,感谢我为老师再次提供学习机会,并决定带领本校中高年级老师集体听课。她安排我参加周教研活动,好让所有语文老师都能来。周三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五(3)班的学生在录播教室上课。语文老师在阶梯教室听课,现场直播,连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马老师也来了,课后自然是双方深入的研讨。

交流是工作,更是学习。既然教学相长,“教教”当然也相长。我在其中体会、实践与思考,在实践中砥砺前行。在这期间,我多次和方泉小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规律,共同谋划教学方略——谢书记帮着思考《长征》板书设计;胡校长帮着彩打《爱如茉莉》课文;吕主席帮着视频生成;专家级的一线老师徐红斌几度帮我磨课;电教行家史战强老师帮我打磨课件……思想碰撞中集合成为巧妙的教学智慧。

在这交流学习的一个月里,我在细节中发掘印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精髓。我发现:每个学校悬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是博大胸怀与爱国主义滋养;校园每个角落防碰撞安全措施,是对学生的精心呵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顶尖的录播室,是教师展示现代教学风貌的平台!我走进课堂,走进办公室,走近多位山东省教学能手,不由得感叹学校管理之高效、教学思想之先进、学生素质之良好。我惊讶方泉小学每间教室的白板,竟和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模一样。我曾两度流连方泉的光荣榜前,一次是刚来的那周,一次是离开前的一天,从一开始对各级各类省市区名师对不上号,到后来已认出了大概。

印台人质朴实在,处处让人感到温暖。短短一个月,虽说生活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饮食差异,比如生活习惯差异,但我们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本来就是来学习,不是来享福的。比起满满的收获,这些差异带来的不适感根本不值一提。印台领导的悉心关怀、全力支持我感激;印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发展均衡、水平扎实我震撼;印台老师的虚心虔诚、兢兢业业我佩服;印台学生的大方开朗、阳光自信我难忘……

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是的,一个月的学习充分印证着我到印台之初的发言——“对口交流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事业,我期待自身的存在是星火的闪烁。”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宝贵财富,为我的人生增添华彩篇章!工作在方泉,住宿在五中,镌刻难以磨灭的记忆!“春风杨柳离别路,毕竟车船留不住。”五中门前六(3)班男娃的那句“老师,你以后还来吗?”差点令我落泪!

是的,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的,印台!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赴山东省铜川市印台区对口交流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