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报 侯燕妮 文/图

3月2日,记者漫步在杨凌示范区王上村,初春的暖阳照着静谧的村庄。村头的涝池已经建好,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集纳、处理雨污水。村干部李小社告诉记者,青岛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段德罡教授团队的到来,让他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段德罡教授团队不仅帮村委会出谋划策,理清发展思路,而且为他这个国家一级厨师创造了施展的平台。新的一年里,他打算好好干些事。

美丽乡村到底该怎么做?段德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2018年以来,他带领北斗乡建团队师生40余人,通过“设计下乡、驻村建设”的方式完成了杨凌示范区5个重点村、8个提升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并开展全过程“陪伴式乡建”,为关中探索出一条乡村发展之路,为实现我省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建大智慧”。

1 “建大智慧”推动乡村现代化

家乡是游子的精神归宿。但在现实中,在乡间居住带来的种种不便成为挡住人们归乡脚步的第一道坎。

“要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应该走在前头。家居环境、生活条件、公共空间的改变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让老百姓产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关键。”段德罡说。

不仅要让乡亲们住得舒适,而且要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在王上村,独具匠心的小设计随处可见:普通的灰砖只是调整一下砌砖工艺,便让农家后院墙平添几分艺术感;公共墙上的标语加入现代化的设计,显得简洁大气,既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向村民传递着现代审美意识。

随着各类项目的落地实施,王上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2018年山东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名单”中,杨凌示范区五泉镇王上村榜上有名。

为了能近距离感受乡亲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能够随时解决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技术问题,段德罡提出驻村规划师陪伴制度。2016年以来,已先后有40余名师生进行过长时间的驻村工作,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两名以上驻村规划师全程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工作中。

王上村驻村规划师、青岛建大硕士沈蕊负责的工作非常广泛,比如要推广建设废料的再利用,倡导通过节俭营村、以俭养德来传承乡村传统;要通过与工人师傅的深度交流与引导,激发乡村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将来,她还想把这套工作方法带回渭南老家,让自己的家乡更美丽宜居。

2 “内外兼修”破题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的目标逐步实现的同时,北斗乡建团队把产业发展和村庄治理作为工作的又一重点。

王上村盛产猕猴桃,如何开拓销路是让村干部头疼的问题。团队利用隋文帝杨坚的泰陵坐落于此的文化资源,策划设计出以古今漫画人物对话为场景的包装,巧妙地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通过文创设计,王上村高品质的猕猴桃有了时尚的包装,一盒能卖到200元,利润翻了一倍。”段德罡说,乡村产业的振兴是通过智力帮扶、渠道疏通,帮助老百姓的现有产业获得更高附加值。同时,乡建团队还引来优质的电商团队,拓宽网络营销渠道。未来,王上村将成为整个杨凌示范区优质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基地,让“王上出品”成为一个品牌。

杨凌示范区崔西沟村的主导产业是农家乐。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单一的经营模式让崔西沟村遇到发展“寒冬”。

针对崔西沟村的发展瓶颈,北斗乡建团队提出“食尚·共享——现代田园生活馆”解决方案,注册乡村餐饮旅游公司,取陆游诗“西村林外起炊烟”的意境,以“炊兮”为品牌,通过提升村庄空间品质、优化村庄功能结构、培育村庄特色产业三步走规划,复原昔日的热闹场景。

段德罡认为,乡村振兴并不是要大兴土木,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确定每个村庄的发展路径和建设方案,立足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对于杨凌示范区另外几个示范村,他们各有办法。上川口村是中国四大锣鼓生产基地,锣鼓销量位居全国前列,该村的定位为“千年上川口,百年锣鼓村”;新集村全力发展集葡萄育苗、休闲采摘、深加工等于一体的葡萄产业,打造“农科田园,葡萄小镇”;杜寨村依托其区位优势,将打造为“农大北门外,青尚活力村”;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的毕公村定位为“永久型休闲旅游田园村庄”;黎陈村将建设成“关中田园养老示范村”。

3 实现两个文明双丰收

段德罡认为,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先进的思想意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与支撑,只有村民思想意识得到提升和转变,才能够彻底激活发展潜力。

2018年12月8日,由青岛建大与杨陵区委、区政府联合设立的“乡村振兴学堂”在王上村挂牌,这里将成为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库,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产业精细化、空间特色化、生活品质化、思想现代化的平台。

段德罡认为,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是提高村民凝聚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在崔西沟村入口处的墙上,精美的镂空隶书字体展示着原创的《崔西契约》。全文分为“温、良、恭、俭、让、孝、恕、悌”8段,团队希望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用契约精神强化村民诚信经营、俭以养德意识,推动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北斗乡建团队开展的“西沟实验”,他们希望这可以成为关中地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可推广、可复制的范本,进而推动我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

1月25日,乡村振兴学堂开课了。一大早,李小社就来到会场,热情地张罗着。他早年走南闯北,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对于段德罡教授团队关于村庄发展的规划,他表示不仅要身先士卒,更要积极带动全村乡亲们一起干。

当天课程围绕“我们王上卖点啥?乡村电商如何搞?农家乐菜品咋提升?咋样收拾出有福气的家?”等6个接地气的话题展开,希望通过对这些细小问题的讨论,引发老百姓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增强对市场及消费需求的了解,培育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最终全方位提升乡村品质。

青岛建大北斗乡建团队的师生们不仅把论文写在杨凌示范区乡村的大地上,更写在了每个老百姓的心里。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