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背诵内容繁琐冗长。于是,历史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

一、“开放式”——联系史料,走出课堂

统观历史教材,故事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循循善诱,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学生拟定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伟大人物时,我从身边的英雄讲起,挖掘身边的革命英雄。为了增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每年清明节学生扫墓时就是历史老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利用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机会,教师可以当导游,讲述当地有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实和英雄人物,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特别认真,效果也最好。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总结归纳为“开放式教学”。

二、“表演式”——增添趣味,直观形象

在教学中,如果能辅以表演的形式,能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兴趣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例如,有一位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师在讲授《青岛事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青岛事变发生的背景、原因、时间、经过、结果有更深刻的印象,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有的演蒋介石,有的演张学良,有的演杨虎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道具根本不用老师准备,全部由学生自己制作。一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虽然小品比较粗糙,但学生专注投入,积极性很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青岛事变的来龙去脉,而且印象深刻。很多学生课后都认为,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有活力的。

三、“模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内容,单纯讲解说教,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们在讲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时,就让学生模拟当时农村虚报产量的“浮夸风”场景,逗得学生哈哈大笑,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然后,教师便顺理成章地导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通过模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演讲式”——锻炼表达,提高觉悟

历史课的很多内容,不但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感情投入。只有真正牵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真挚感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基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了另一种新形式——“演讲式”。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城市和农村的改革等课时,举办了一次小型演讲会,即课前让学生(最初是挑选,后来是轮流)引用课本中(适当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事例,写成短小精悍的演讲稿,每节课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鼓励。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但准备认真,而且感情投入,在演讲时声泪俱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演讲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五、“情景式”——增强参与意识,树立主体思想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课的学习中,设置情景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解:展示欧洲立体地图,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到欧洲战场,希特勒上台后首先吞并了奥地利,老师用小旗帜标注,然后通过慕尼黑阴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闪击波兰,法国投降,不列颠空战,苏德战争爆发。随着小旗帜的插入,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德国的侵略路线以及希特勒日益膨胀的野心,对于英法在战争一开始采取绥靖政策的“小算盘” 看得清清楚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核心。学生对于英国和苏联的顽强抵抗赞叹不已,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最后,让学生上黑板指着立体图复述德国的侵略路线,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好,重难点把握相当到位。这种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述“五式”实际上是本地区目前正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系列应用。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