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作为教师就必须要重视习作教学,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真正提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被迫学习永远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写作文也一样,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端正写作态度,从内心深处喜欢写作。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正确引导,端正写作态度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课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实用性和价值。如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同时我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

二、分层要求,培养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作文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写话,第二阶段叫习作,第三阶段才叫写作。小学阶段要以写话、习作为主,这是写作的梯子。三个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应该循序渐进,教师要整体把握各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使其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在分层要求、培养作文兴趣上,我的做法是先降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写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学生写“好”。

三、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欣赏、去说,以孩子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感。

比如:四年级的一篇观察习作,我提前一周指导学生在教室一角泡豆子,并向全班同学承诺,等豆子泡好后开个“庆功宴”,先给学生吊足“胃口”。以后几天我利用课间引导学生观察豆子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说说观察时的发现和感想。没想到一周以后,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习作出现了,如《豆芽姑娘成长记》《我长大啦》《十三班的庆功宴》……语言生动有趣,生活气息浓厚,读了让人忍俊不禁。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起来得心应手,畏难症不翼而飞。要写出好文章,就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积累。这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加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后,要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会丧失信心。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我经常把他们的习作推荐到《淮北晨刊》、学校的校刊《童真拾趣》发表,还利用学校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经常安排让学生自编手抄报、为学校的广播站写稿,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提高写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虽然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但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我们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多加练习,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