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细节,促进语言规范

在语文学习中,通常有一些我们很难注意到的细节,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但这些细节有时候也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如,不同语气词的运用,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

例如:有些农村人家,还会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种上一些美丽的花,牡丹,芍药,玫瑰,桂花,凤仙,这些花按照季节顺序开放,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风景,显示出独特而华丽的农家风光。

1.牡丹、芍药、牡丹、桂花、凤仙,这几种花之间按我们平时的习惯会加什么标点呢?大部分人应该会加顿号。2.作者用逗号代替了顿号,这两者读起来有什么区别吗?顿号中间停顿的时间极短,而逗号中间停顿的时间会长一些。3.作者为什么要用逗号?作者可能想让我们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画面,各种花都竞相开放,我们可以在百花丛中多停留一段时间,慢慢欣赏这些美景,而不是只读课文,盲目地学完文章,而什么都没有体会到。

二、感悟特点,促进理性阅读

其实小学时的文章可能我们现在看来会比较简单,但对于那个时期的我们来说,由于智力水平发育不完善,我们可能并非完全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就应该发挥他们指导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特点和文章节奏。

例如:把乡下人家想象成一幅画,那么这幅画里有万千景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蓝蓝的天空、翠绿的叶子、鲜嫩的笋、红红的瓜果、母鸡和小鸡、溪流、鸭子、凉凉的晚风、天边的晚霞、归巢的倦鸟、围坐在桌前吃饭的人、歌唱的蛐蛐、进入梦乡的劳动人民。

1.这些景象,都是平凡常见的,但就是这些画面组成了一幅独特的、令人神往的乡村生活画面。这些景物可能第一遍浏览下来会觉得杂乱无章,但细读下来,会发现作者有自己的构思逻辑,从天空到陆地,从屋前到屋后,从白天到傍晚。作者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来组织这段语言的。

2.这段话里有三组景物,天空、叶子、笋、瓜果这是第一组;母鸡、小鸡、溪流、鸭子、晚风、晚霞、倦鸟、吃饭的人、蛐蛐这些是第二组;进入梦乡的人是第三组。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第一组是一组静景,第二组就比较热闹了,有许多动物,而第三组则描写的是宁静的夜晚,相较第一组更为宁静。所以,作者设计的文章结构是由不同的动景和静景表现出来的,由静到动,最后又归于静。

找出一组代表由静到动再到静的句子,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不同节奏的句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

例如:a.雨后的竹林格外的宁静,隐隐约约还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b.老人、小孩、男生、女生都来了,广场上格外的热闹。c.在微风阵阵的夜里,伴随着蛐蛐儿的叫声,人们进入了甜美的梦想。

这几句话仿佛能把我们带入这样的情境里,和他们一起安静、一起律动。这就是节奏的作用。

三、由景入情,促进深化感情

由景入情,这是小学语文比较高的要求了,这考验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能力,现在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让他们死读书,而扼杀了他们最本质的纯真和质朴。为了更好地理解过渡由景入情,我们需要一段文字来深化探讨。

例如:乡下人家,不论时间与季节,都会有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乡下人家是独特的、迷人的。二是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文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我们都可以从作者选取的景物中看出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乡下人民质朴纯粹之情的赞美。在作者心中,乡下人家是朴素而华丽的、淳朴又别有风趣的。很多文章看似写景,作者却又不单单在写景,而是以景写人,以景动人,景物中包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各种思想情感。通过景物,我们可以自己展开联想,想象当时的情境、作者的心态以及他写文章时想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教得再多,学生无法理解并加以运用,也是完全没有用的。所以,现在的教师更应该关注怎样教学才可以使课堂更高效。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能力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他们学活知识,可以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