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九叶诗派综论》《北美高校本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考察报告》等,曾有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命题经历。

杨林柯:山东师大附中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特聘专家,山东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被评为《教师月刊》2012“年度教师”,入选《中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报》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推动自己就是推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孔令元:西工大附中语文教师,山东师大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硕士生导师、免费师范生指导教师,曾获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说课大赛高中组特等奖、《语文学习》杂志“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优秀教师。在《考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发表文章60余篇。

对话时间:2018年6月10日

观察与评价: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评介

孔令元:两位老师好!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讨论高考作文这个话题。高考已经结束,全国八套高考作文也全部公布。请两位对试题进行点评。

杨林柯:总体看,2018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除上海的作文命题切口小、接地气外,似乎宏大叙事或抒情的特点愈见明显,鼓励学生关注外在、淡化自我,把注意力放在诸如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使命担当以及生态环境、语言运用、地域文化精神等方面。个别题目让我想到198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2012年江苏的作文题“忧与爱”。

具体来说,上海的命题依然独领风骚,鼓励学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追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学生回到自己内心。这样的命题超越了“载道”的传统指向,让写作的“自塑”作用得到彰显,也使作文命题的选拔价值与语文学科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在该命题中趋于合一。

全国卷Ⅱ回归传统的“材料作文”,取材于“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材料颇有开放性,引导考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核心立意和外环立意的界限比较模糊。题目强化了对考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走出了二元思维的套路,拓展了命题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好地引领语文的思辨性教学。

全国卷Ⅰ属于宏大叙事,让外交官、政府发言人或人民日报评论员写,也许更合适,让十几岁的学生写,实在有些强人所难,让真正读了一些书、有些积累、有些思想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全国卷Ⅲ亮出三个时间点和空间点,用三个标语暗扣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主题似乎已经定好: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当保护好青山绿水,这是雄安新区乃至全国要走好的新长征路。材料有近40年的历史跨度,也真为难了00后的孩子们。北京卷和全国Ⅲ几乎是一个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微写作”有引导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关注名著阅读的导向作用,还是值得赞许的。

天津卷“费尽心机”,让学生思考“成器”“成才”的问题,虽然关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然离不开工具价值,属于螺丝钉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是载道的,不能成为器物,成为工具。在庄子那里,大器是免成的,英雄是不追求成功的,人要在天空下思考,在大时空里逍遥,而不是成为某个系统的螺母或螺丝钉。器用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把生命作为手段而没有作为目的的工具化思考,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本质是相悖的。

江苏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考语言的文化使命、哲学使命,也算匠心独运。北大张维迎教授有关于“语言腐败”的演讲、湖北语文教师苏祖祥“汉语为什么越说越猥琐”的文章都有很大影响,但前者是北大博导,后者是语文学者,而只是十八岁的孩子能不能有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思考。语言的背后是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江苏的题目是个有追求的题目,只是太大了一些,不知道命题人关注到言论限制的问题没有,如果学生写到这一点,阅卷人会怎么评判?浙江的题目地域化特征明显,也很霸气,好像是一个浙江省的文化广告,大抵离不开宏大抒情的路子。

其实,给材料作文的“材料”就是一个“话题团”,里面必定含有“主要话题”和“次要话题”。写什么话题,确定什么样的立意,完全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观念“水位”。

张岩泉:借用陈平原教授谈论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话,高考作文也是一个“门槛很低,堂奥很深”的话题,容易年年造成“全民围观”现象。

高考试题命制本来就是“猫鼠游戏”,必然追求变化,作文试题自不例外,在语言材料、题旨引导、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等都会体现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显或隐的变化。其中突出表现为:

自时间角度来看,特别注重改革开放40年、新世纪、新时代及美好未来这一时间纵轴,而落脚点又在新时代的时间节点,比如全国卷Ⅰ和卷Ⅲ、北京卷均着力于此,只是有“明示、暗示”的区别。

从空间角度说,九道试题无一关联中国与世界,即使全国卷Ⅰ“题干”提示的“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强调的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而非“互联网改变世界”“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一类指向,很微妙地显示并非眼光向外而是向内凝聚的态势。

就结构关系而言,多题凸显的是“世纪宝宝中国梦”题旨,引领千禧年考生主体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一代人使命与新时代新格局”相关联处审题立意,并以此为中心思考作文。

上述三点,时时彰显的是基于“厉害了,我的国”式的豪情壮志,处处流露出中国特色的全面自信。俗话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试题观照中国最重大、最紧迫的现实,关心一代青年才俊的道德情操、思想品格既大义凛然又合乎情理,这样的试题命制思路“政治正确”,并无什么明显不妥,但也因此失去了悬念,难以激发人们议题丰满、深广度与弹性兼胜的探究及讨论了。

孔令元:两位老师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作文题是哪一道?为什么?

张岩泉:今年没有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的作文试题。可以直白地说,前面五个试题都不是很欣赏,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大体上理由如下:时间直线进化的历史观,这种建立在启蒙理念基础上的时间观当今已经受到许多质疑;个人涵化于伟大时代的价值观,这种忽视个体选择权利的人生观怕是不太符合万千青年在新时代的万千可能。虽然,任何作文试题(更何况高考作文试题)命制者都有权利通过提供材料、提示语等形式来设置题旨、框定范围、指引方向等,但是引导考生既体会时代进步的一日千里又认识历史演变的曲折坎坷,既强调条条大路通罗马又提醒通向罗马的道路有万千条,“心游千仞,视通万里”,站在中国看世界、立于新时代回首历史长河,不是更从容、更开阔、更辩证吗?因为2017年以全国卷Ⅰ为代表的试题已实现了这样的设想,得到了良好赞誉,实在没有理由往回走。江苏卷试题自然融入语文试卷及作文试题,值得点赞;不过,题干中的“语言”是在引申意义上应用,理应有一个语义语用涵盖面广、文字表述准确规范的“定义”,而不像现在这样只有“发散”却无“凝练”。

相比较而言,上海卷、全国卷Ⅱ、天津卷是我看好的试题,但也有遗憾。上海卷文字说明部分一如既往“惜墨如金,留有余地”。“被需要”天然关联双方或多方,无形之中增添了许多可写的人情事理;而且,“体现自己的价值”固然容易往正面事物方向联想,但毕竟题干中并没有这样“不容二想”的规定。因此,如果真有个别或少数考生穿插写到某些过气明星还渴望被万众膜拜、某些控制欲很强的家长还寄望成年子女天天承欢膝下、某些退休官员还盼望老部下时刻来请示请安,我衷心希望阅卷教师能够会心一笑或哑然失笑而不是勃然大怒,给予考生合适的评分。想当年,鲁迅先生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作序时,就颇为激赏其“越轨的笔致”。全国卷Ⅱ“幸存者偏差”的材料在部分批判性思维及心理学测试中出现过,此题对考生在多向度审题过程中精准选择写作角度并作深度发掘及举一反三的宽广思考是一场考验,考查的正是考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入思考品格和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思维模式、由此及彼的思维迁移能力。但是,本题审题具有相当难度,网上已有不少当届或往届考生承认自己审题不清、失误连连。考虑到分区地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水平差异,可能将全国卷Ⅰ、Ⅱ调换更为恰当。我个人觉得,高考作文审题宜降低难度,或设置一个较低的门槛,呈现“坡度运动”性质,起步不要过于“陡峭”,让所有考生可以拾级而上,直至登堂入室。天津卷例证的是“器宇轩昂”一面,从试题命制主观角度推测,应该从“正能量”方面立意;但是,倘若也有考生列举若干“器量狭小”或“方枘圆凿”之类事例来丰富“器”的议论,不知阅卷教师该如何应对?

杨林柯:还是最喜欢上海题,因为最接地气,写作切口小,尊重写作规律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规律;最不喜欢全国卷Ⅰ,因为它似乎更像政治题,无法成为引导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指挥棒。

孔令元:下面来关注今年试题的新变。第一个变化是,从2015年开始,有人把全国卷的作文类型称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和2017年都延续了这一思路。今年全国卷Ⅱ似乎又回到了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两位如何看待这种反复与回归?

杨林柯: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考试写作都有强制性“任务”,只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审题上不为难学生而已。今年全线回归材料作文大致从命题技术上考虑较多吧。毕竟,材料作文能够较好地防止猜题、宿构,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张岩泉:作文或“写文章”无非就是追求传情达意、析事明理的理想过程及圆满结果,所谓“表达与沟通”是也。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作文是语文考试的“规定动作”,责任重大,自然而且必定有更多、更严密的设计及考量,包括对考生语言文字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情意事理”及“三观”的审视、对考生思维品格及思想层级的观察等。总之,能够有效考核出考生上述方面综合素质的试题就是好的试题,能够准确考核出考生语文能力、写作水平层级的考试模式与命题思路就是好的模式与思路。

至于近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反复变化,我并不掌握内情,只能从“历史与现状”反向推测:一是可能本来就没有长期目标和清晰路线,一切尚在尝试、摸索、磨合之中;二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都不过是不妨一试的试题命制思路及模式,当然可以反复试验,乃至在恰当的时候放弃、回归或重组。就像今年全国卷Ⅰ,前面一组年份大事说明相当于作文素材,后面一段文字说明接近思路引领,将材料出示与任务驱动“混合”。所以,不必“深文周纳”,揣测试题命制者每一个招式背后都有微言大义。当然,任何一种思路及模式的尝试、调整、改进及完善都需要时间,数年间以某一种思路及模式为主打,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正因为高考影响非同小可,所以要更加慎重,不适宜“弯道超越”,在小步快走中容许试错纠偏。其实,高考作文试题命制核心素养、层级区分、量化指标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已到了亟须解决的时候了。

孔令元:今年试题的另一个显著新变,是高考作文对时代感和时代精神的彰显显著加强,进一步关注社会现实。那么,两位认为,高考作文应如何处理与把握和“时代”“社会现实”的关系?

杨林柯:我以为,作文教学和写作当“警惕大词”,作文考试应该更重视“自我的构建”,因为健康的自我是健康社会的必备条件,时代风气也是由每一个人创造的,所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尤为重要。

张岩泉:一代才俊总归要成长为国家中坚,若要站得稳、行得远,必然要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万千青年总不能个个像宇航员一样漂浮在外太空眺望星辰。高考作文试题观照国家与世界,关注民族与人类,关心历史与现实,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试想,中国学生不心系国家民族命运,中国青年不思考当下责任时代使命,那么能够寄望于何人?然而,个人与新时代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路径,一代青年担当使命有繁复不一的方式,现实政治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屡仆屡起的社会历程有隐秘宽广的关联,只要明确底线,大可不必步步设防,让考生束手束脚,只能往设定方向飞奔。如果我们欣赏“鸢飞鱼跃”的大千世界,那么就该欣喜于高考作文的“旁逸斜出,生机盎然”,哪怕只有吉光片羽的瞬间,那可能也是身心饱胀的青年人灵动鲜活的生命的摇曳多姿,是多思善感的一代才俊新奇独特思绪的奋然一跃。

分析与思考:高考作文命题与测评

孔令元:我们从今年的高考作文跳出来,一起探讨一下高考作文命题与测评的问题。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语言应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四个层面的内容,那么两位认为高考作文考核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如何命题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张岩泉:“语言应用、思维发展、文化理解”三方面核心素养在试题中体现较为充分,也较为均衡;“审美鉴赏”似乎只有北京卷的“微作文”照顾到了,一些试题题干文字都未能显现高考“语文试卷”理应自带的“文采”。

杨林柯:目标应该是“真实而理性的表达,自由而独立的思考”。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最大的“人学”,最难设计和量化的也是人。“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才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核心。从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内在价值看,高考命题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外观”,更应该引导学生对主观世界进行“内视”,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因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最终目的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你自己”。要引导学生向自己“说真话”,健全自我的人格。

还有一点,高考命题不能在审题上过分关注。命题者过分看重“审题”,会降低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也不利于选拔思维多元的考生。今年全国卷Ⅱ作文的开放度就很好,值得深入研讨和学习。

孔令元:完整的大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考试包括命题、考试和评价等环节。除了命题环节之外,两位认为我们目前的高考作文评价(即阅卷环节)存在什么问题?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

杨林柯:作文评价环节问题很大,主要就是因为赶时间进度,无法精研细读学生的作文,评判中过重辞采、文面、结构,淡化说理逻辑;加之教师的价值观多元,甚至比较混乱,导致一些很有思想见地、很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的作文被误判,虽有“第三人仲裁”,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第三者独裁”。假如第三人还不如前面的两位评判者,学生的倒霉就是注定的。目前的流水线阅卷提高了阅卷效率,但却很有杀伤力,导致作文分数的中庸化,也导致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平庸,缺乏创新的活力,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所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的“导师制”势在必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多读文史哲以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类书籍,能够正确、合理、准确判断考生的作文水平。

张岩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高考作文阅卷教师队伍,并予以必要的、持续的培训。要形成一套层级区分明显、量化指标明确、操作性强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阅卷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严格评判,尽最大努力追求公平公正;必须破除“维稳、保险”心理,避免“削峰平谷”,宜高(分)则高(分),遇低(分)就低(分),只对试卷负责。

孔令元两位都说得很好,我想作一下补充。从作文阅卷情况看,目前仍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阅卷压力较大,阅卷速度较快。每个省的高考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要在短时间内阅完全部试卷,而且全部要双评,速度太慢确实无法完成任务。但如果只考虑完成任务,阅卷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不能仔细阅读考生作文,而只是粗略浏览,那么对作文的评判就会失真,这对考生是极不公平的。

二是作文分数趋中率不低,打保险分现象仍然存在,导致试题区分度不高,考生拉不开差距。语文试题的区分度连续多年是各科目中最低的,其中与作文区分度低有密切关系。

三是高强度高压力,但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并不如预期,教师阅卷意愿较低。以语文学科为例,一般来说,大约需要工作八到十天左右,每天盯着电脑的时间在八个小时左右,对教师身体是一种考验。一些省份的阅卷缺乏必要的试题解读、试题分析、研讨交流等辅助环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对教学的改进并不如预期,导致教师阅卷意愿不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通盘考虑解决问题。这里列举上海的经验,我以为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案:

首先,上海高考的作文分数为70分,同全国卷相比,增加了10分,并划分成若干个档次进行评分,这就进一步拉大了考生作文之间的差距,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这是通过命题技术上的改进来提高区分度的方法。其次,从阅卷师资上,每年高考前都会花一周时间对几百名资深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迄今已经累计培训几千人,从这些人选中再最终遴选出核心骨干教师,授予高考语文阅卷的“上岗资质证书”,淘汰率接近50%,这充分保证了阅卷教师素质。再次,从阅卷系统设置上改进,阅卷设定了约4分钟的阅读时间下限,不到时间无法进行翻页和提交。据统计,阅卷老师每天批改作文约150篇,平均4分钟左右完成一篇。这极大保证了高考作文的评阅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生的利益,做到了公平选拔。最后,形成了阅卷教师遴选的价值标准。“有眼光、有责任心、有爱心”,是遴选高考语文阅卷教师的三个重要标准。把每一个考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审慎负责地评阅每一份答卷,已经成为评卷教师们的共识。

比较与借鉴:中外高考作文命题与教学

孔令元:能否结合对国外母语与高考的研究,谈谈中外高考作文命题有何差别?

张岩泉:简单说,中国日常作文训练注重思想正确、情感健康、文笔优美、文体规范之类,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但近年有所改变,在逐渐强化议论的思想深度、广度、弹性、复杂性、迁移性及严谨性等,对辞藻、文句等偏于才子气之类因素的重视有所下降。欧美几个主要国家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看重考查考生应用语言说明事物、分析问题的水平或能力。但它们内部也存在差异:德国一向被人看作哲学传统深厚的国度,然而其高考作文却很少设置哲学命题,而是常常要求考生结合文学名著阅读的特定人物或情节展开阐释。法国有根深蒂固的“学科鄙视链”,哲学、数学被认为是天才学科,所以其高考作文要么从大哲学家著作中抽取一段,要么直接设置一个哲学命题作为试题,“宏大高远”极了,倘若没有法国中学学时(超过科学学时)丰富的哲学课程铺垫,考生怕是在审题阶段就会一头雾水,更别提奋笔疾书了。不过,如果有人提倡在中国中学进行法国式的哲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在当下情境中,哲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很可能蜕变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下放版或普及版。美国高考作文试题大多从社会生活中取材,或选取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已经遭遇或可能碰到的问题,比德国、法国接地气;通常不设置明确的审题方向、价值引领文字说明,发散性、开放性强,考生自由发挥空间较大。

孔令元:在作文教学方式上,中西方有何差异?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是什么?

张岩泉:中国作文教学恰恰缺乏行之有效、可供推广的模式、规范,长久停留在个人或小群体经验主义层次。如今,虽有一批教师独立探索,各自为营,却还没有涌现出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还没有出现撒豆成兵的可喜局面。中国基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作文教学成绩不容抹杀,但这里着重提出问题:

一是作文教学系统性、计划性不足,缺乏体系性教材建设。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内容都是夹杂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进行,呈现零散状态,不像其他语文知识及能力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也从没有一套与语文阅读教学配合默契的作文教材,最新出版的“高中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新课标”仍然不尽如人意;同时,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很少精心准备,往往没有书面教案之类材料,显得比较随意。

二是教师作文批改缺乏规范与标准,基本上是一人一准则,难以形成规范和具备权威感;加之一些教师作文讲评与作文时间间隔很久,不仅教师如雾里看花、印象模糊,学生更是时过境迁、味同嚼蜡了,自然不会有好效果。

三是教师既缺乏写作各类文章的丰富实践经验,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技能培训,仅凭着大学时期掌握的陈旧理论及少得可怜的写作练习,要想对日新月异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应付裕如,当然是困难重重。美国作文教学进阶明晰,显示训练及考查的梯度差异,对应不同年龄及年级:低幼(小学)阶段,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要求对外部世界及物品能够用简洁、直接的语言说明描述清楚,并作初步探究;中间(初中)阶段,要求对较复杂的外部世界、社会现象、文化问题能够通过理性思考、逻辑论证,有理有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强化在个人与现实及历史文化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品格养育,着重培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高级(高中)阶段,要求对存在争议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历史问题或某个特定命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人生阅历开展具有相当深广度的质询、辩难、探究,独立或通过小组研讨得出结论或提出评价性意见,着重培养深度思考、往复辨析并进而自主探究的品格与能力。

三个阶段都视思维品格、写作方法、语言能力的育成重于知识传授、标准达致、分数获得,教师对作文的评判也着重在学生理性思维展开和语言文字运用这些环节上。

反思与启示:从高考作文看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孔令元:结合作文试题,您认为我们中学的作文训练是否有效,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要改进,作文教学“教”的着力点应该是什么?

杨林柯:没有大量的阅读垫底,没有读书求知的兴趣,一味强调“训练”只是徒增学生的负担而已。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教”应该首先让学生多读,多写读书笔记,多写自由随笔,少写格式化的应试“作文”;而且教师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写作的人,这样才能成为学生阅读写作的引路人。

张岩泉:我在五月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写作者无非就是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可写的素材与思考,愿写的兴趣与热情,善写的技巧与能力。”需要改进的着力点也应该落实在上述三方面:不仅词语、句子、写作素材,其实见解、观念、态度、思想等等都需要预先积累,否则绝无可能到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写作兴趣、写作热情的保持有时是一件困难乃至痛苦的事情,因为寻求进步的写作就像爬一道长坡,将坡顶踩在脚下,此后才是一马平川。写作技能更接近波兰尼所谓“默识”,理论方法的学习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的有效途径必然是练习—反思—提高,再练习—再反思—再提高,在风浪中学习游泳,让战火淬炼将军。

就作文教学而言,“化零散经验为规范模式,将点滴体会升华到理念方法层次,把个别人的自发实验转换为有理论引导、有方案落实、要过程调控的自觉推广”,我认为是目前紧要的工作之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职能部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机构、中小学语文教师及社会各界关怀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人士应该责无旁贷、携手并进。

孔令元:很多语文老师都讲,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但这样说似乎显得很笼统。就您的经验来看,写好高考作文和“读书”的关系是什么?两位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林柯:自由读书的同时,也可以带着问题去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在本子上写或者旁批都行。没有积累,没有感受,没有思想,没有心肠,是写不好作文的。

张岩泉: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更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知识—见识—胆识”循序渐进,知识是前提,而知识尤其是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大多通过阅读获得。无论是中外作家、学者,或者是身边的老师、同学,凡写作能力出众者,一定位属勤读多思者之列。我认为阅读宜关注“时尚性、经典性、多样性”的平衡:“时尚性”保证不脱离时代,获得饱满的现实感及从大地仰望星空的动力;“经典性”建树典范,汲取人类文明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思想;“多样性”避免偏食导致的素质素养的“半身不遂”。如果在特殊场合,我甚至可能“大尺度”建议部分免疫力强的读者,不妨读读所谓的“坏书”。

孔令元:两位老师都讲得很好。的确,阅读是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根,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筑造学生精神底子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语文应试能力最基本和根本的方法。阅读可以带动语文其他方面(写作、基础知识)的全面提升和深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到“读书”对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我也发现一个规律,读书比较广泛,阅读量比较大的学生,写作水平往往较高。这也引发我的一个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通过科学指导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我曾经给学生开过书单,书单书籍很多,学生自由选择,但无法检查,阅读效果参差不齐。后来想到最好能把学生的阅读和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也十分认同杨老师带着问题读书,做读书笔记的办法。我以为,读书就是通过阅读别人的书,思考自己的问题。古人也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种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问题,阅读会变成没有任务驱动的消遣式阅读。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增加记忆、积累材料和思想内化的重要方法。做了笔记,及时翻阅,能随时取用,会不断强化印象,会内化为自身血肉,会受益终身。不做笔记,读完了几天也许就会忘记,读了可能如同白读,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孔令元:作为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两位能否结合自身经历、结合作文试题特点,给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各提一些建议?

张岩泉:致教师——在法规、政策、机制及个人条件允许前提下,认真作一点作文教学探索;与青春作伴、哺育人类花朵的工作充满艰辛和甜蜜,世界上真的很少有比这更崇高、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了。

致学生——大量阅读,勤奋写作,不断反思总结提高;仔细研究高考作文试题命制“规律、特点”,在应试时稍稍委屈一下自己,争取高分。要知道,即将展开的人生长程不尽是诗与远方,可能还有风雨霜雪;要学习着熟悉规则、适应规则、利用规则,到有能力时推动改进规则,或者制定更良善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考作文试题的种种规范即为此时此地的规则。

杨林柯:老生常谈——把读书、写作当作实现自由的桥梁,并持续关心现实人生,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心灵,让生命里面的时间变得有意义。

孔令元:谢谢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