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进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内涵发展的重大方略之一,文章以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为例,阐述了该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途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 创新人才共同体 研究与实践

当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进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内涵发展的重大方略之一。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整体制度安排,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产教融合迈向了新阶段。《意见》提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供给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切实改善人才供给,着力提高人才质量。本文以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地隧专业)建设为例,就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师资互聘共用管理机制,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及项目培育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搭建“五位一体”“四级对接”运行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蓬勃发展,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生产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深化产教融合上,首先是产教融合协同体系运行与育人机制的建设。例如,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代表、学校代表、高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企业代表和校友代表组成的“五位一体”办学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咨询指导。学院牵头组建了山东铁路建筑职教集团,形成了“学院对集团公司、系部对分公司、教研室对项目部、教师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四级对接运行机制,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关系,助推了产教深度融合。

2.探究、实践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依托,校企联合实施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合作,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与分工,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一是签订学徒、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机制。明确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保证学徒基本权益,如企业提供奖学金、学徒补贴等。二是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人才定位、人才规格及培养目标,针对企业要求,灵活设置课程。三是构建以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实行“校内学习—工学交替—企业学徒”的教学模式。四是实行双导师、双管理、双考核制度,校企协同育人。企业负责选拔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和技能指导,形成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度。企业与学校互聘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形成“双班主任”制度。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贯彻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按照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目标,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各环节,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将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计划和学分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产教融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依据隧道与地铁项目施工特点及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两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分段的节点,形成更加适合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需求的“学校工地、项目贯穿”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工地、项目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双方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合作育人,不仅实现了“工地变课堂、师傅变教师、学生变员工”的转变,同时实现了“德技双修”,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全力推进校企协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改革

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做好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学院在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选取及考核评价中,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及流程,引进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开发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制定课程标准、学徒岗位能力标准等,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岗位核心技能、企业综合实训等环节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过程管理,探索建立校企“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多元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以互联网+教学、开发特色教材、改革考核方式等项目为抓手,普及推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

建立校企师资互聘共用管理机制

学院健全企业兼职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选拔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制定双向挂职锻炼、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相关政策,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待遇,将校内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作为教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导师创新创业团队。

校外创新创业基地及项目培育

1.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

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探索制定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创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构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联合打造创新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平台

学院通过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策划、行业评估、孵化等提供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行业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场所,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为学生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结 语

学院的产教融合,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学院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教融合,首先是校企协同体系运行与育人机制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在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贯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化、融合。其次是校企联合建立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如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双导师、创新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平台等,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敏、顾军燕:《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与评价实践》,《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2015年第5期,第41-44页。

[2]张晓华、陈玉兰、陈垣:《产教融合推进高职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现代化》2018年第3期,第5-7页。

[3]王柏生、张晓林、邱敏、刘立、刘平:《新建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研究》,《高教学刊》2018年第3期,第163-165页。

[4][5]何正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农牧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24期,第327-329页。

[6]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第34-36页。

[7]贾良:《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山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教)2016年第4期,第69-70页。

[8]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职业》2012年第3期,第13-15页。

[9]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第52-54页。

[10]王怡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2008年第32期,第13-14页。

[11]毛红梅、宋秀清、贾良等:《校企互动,把地下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实处》,《学校与社会》2013年第1期,第249-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