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或者题目的考点内容无法清晰透彻理解,这与学生阅读能力较为薄弱有关。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阅读是人文学科的项目,与理工学科关联不大,实际上这是对阅读之于数学重要性的一种偏颇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阅读教学,让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灵动与高效。

一、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含义

课堂上,要想让数学更加灵动高效,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含义。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这一章的思路是从生活实例引入负数,在讨论中揭示负数的概念。在阅读中,学生一开始就会看到“相反意义的数量”,首先对负数的一个认识是“相反的”,接着,教材又引入了温度计。教材以图文并茂及分颜色标注的方式分别介绍了温度计上各种符号的含义以及如何看温度计。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看到在以零刻度线为中间点,往上是零上温度,朝下是零下温度,这又是一个“分界点”的内容,接着,教材绘制了三个城市的温度,学生可以对比来看三个温度计各自的指数及其区别与联系:南京的温度在0刻度,三亚的温度在0刻度以上,哈尔滨的温度在0刻度以下,在书写时,学生就会看到三个城市的温度分别表示为:0℃、+20℃、-20℃,学生又可以看到符号的区别:“+”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阅读到与负数有关的内容,也就是逐一深入理解负数这一概念的过程。

二、在阅读中聚焦关键信息

阅读的对象通常是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看过即忘”的问题,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聚焦关键信息。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为例,教材用了一段文字从各个部分入手介绍什么是圆柱,例如:“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在关于底面的介绍中,“上下”就是关键信息,它是对方位与方向的一种锁定,不是“左右”,而是“上下”。例如:“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关于侧面的介绍中,“曲面”就是关键信息,它是对形状与形态的一种限定,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例如:“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关于高的介绍中,“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关键信息,它是对构成高的元素的一种锁定,它是由底面构成的,与曲面也就是圆柱的侧面无关。不难发现,教材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圆柱,但这句话一共分为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核心信息,唯有学生在阅读时牢牢锁住这些关键信息,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

三、在阅读中注意零碎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注意教材中相对分散的一些零碎内容。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为例,与这一主题有关的内容,其实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也学习过,因此,在组织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会让学生回忆之前的位置知识,如东、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等,接着再引入本章节的内容,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等,这一章节里面的内容较多,比如在一步步确定灯塔1的位置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在课后练习中,对于灯塔2之于轮船的位置,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完成计算,可以参考与模仿的对象就是前面灯塔1的位置方式。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思维迁移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重视把零碎分散的知识都集中起来,为了让阅读更有效,教师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做好标注,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四、在阅读中具化抽象内容

数学中的不少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去逐一具化这些抽象的内容。比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这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种锻炼。学生需要在阅读的指导下,把抽象的内容通过画图或者动手拼搭的方式来具体化。例如:教材中介绍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学生既可以自己在草稿纸上画出这两种情况,也可以自己搭棉签、木条、火柴棒等来模拟出这两种情况。与此类似,在学习到“角的概念和分类”这一知识时,学生同样可以尝试着把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以数学符号或者数学图形的方式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从肉眼阅读文字,到自己动手绘制或者拼搭出对应的内容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经过了从抽象的认知到具化的理解过程。

在数学中,不论是抽象的思维能力,还是具体的动手能力,都依托于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判断,这些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阅读。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含义、聚焦关键信息、注意零碎内容、具化抽象内容,让学生能够借助高效阅读在数学世界里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