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的、符合科学的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这里是指物理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和哲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方法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展开深入探究,找到最适合的切入角度。在物理基础知识传授中渗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渗透、在课堂训练实践中渗透,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极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一、在基础知识传授中渗透

物理教学呈现体系性,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知识传授时,需要引入科学方法渗透意识,让学生在科学方法引导下展开相关学习。物理教学分为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在概念构建过程中,如果运用了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概念核心,理清概念构建基本路线;在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基本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还需要引入科学方法对多种知识点进行统筹和融合,将散乱的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形成完善认知体系。

学生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呈现差异性,这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基础知识存在严重短板的学生,增加基础知识厚度,提升学习效率更为迫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思想进行多层次渗透,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方法意识。如,学习“滑轮”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自行解决几个思考问题:什么是动滑轮?什么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特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各是什么?使用滑轮组有什么特点?学生拿到思考问题,自然会到教材中找相关答案。等到学生基本掌握几个思考问题之后,教师没有急于检查,而是拿出定滑轮、动滑轮,让学生现场操作进行体验。学生此时对相关认知有了系统性把握,教师开始检查,学习效果呈现出来。

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渗透

物理实验是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实验需要有实践操作,而操作的基础是物理认知的积累,以及认知内化的梳理,这些思维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帮助。科学方法不仅是提升操作效率的手段,也是内质属性贯通的启迪,只有引入科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其实,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将学生认知从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功》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以及制约因素。然后给出实验设计:找两个学生上讲台,让一个学生用力推黑板;另一个学生沿直线推动粉笔盒,粉笔盒移动了一段距离。教师让其他学生判断,这两个学生哪一个做功了,哪一个没有做功。学生议论纷纷,大多数都认为推动粉笔盒这个同学做功了。但也有学生提出疑问:推黑板的同学用力更大,为什么就不算做功呢?教师让周边同学利用“功”的定义和制约因素展开讲解,说服这些有异议的同学。这里涉及太多科学方法,首先是逻辑推理,定义明确了基本内容,很明显,推黑板的学生没有让黑板移动一段距离,自然不符合概念规定;其次是类比操作,两个学生两种操作,对比可以发现不同点,也为学生认知提供线索;再次是合作促进,让周边学生展开思维传导,同化效果显著体现出来。

三、在课堂训练操作中渗透

设计物理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多种认知关联性,在训练内容选择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要考虑不同物理概念原理的训练,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科学方法运用意识,特别是引入一些实践性案例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关注科学方法的实践运用,学生可以获得更为直接的感知体验。科学方法是一种操作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自觉意识,其操作价值更为广泛。

设计《内能 热量》训练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另外还设计一道实践操作题:根据生活认知体验,列举一种热传递现象,具体解析“热量、内能”等概念。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不仅阅读多种教辅材料,还通过实践观察,对其展开细致研究。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有探索性发现。教师对学生解读给出肯定评价,这个实践性训练题目,成功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说明其科学方法渗透是比较成功的,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物理教学蕴含丰富科学方法,不仅表现在认知结构上,还表现在对教材知识点挖掘上、对处理方法优化上、对训练设计升级上,教师要有科学方法意识,引导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让科学方法为物理课堂学习创造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