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发展现状,山东省教科院组织实施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现状的调查”。目的是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调研,考察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厅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类群体中得到学科现状的反馈。综合课堂观察量表、现场访谈以及教师和学生的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对我省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反思,并从学科和教师发展的角度对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

一、建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机制,保障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的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好的授课环境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过程,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目前,我省完全小学以上的中小学基本都建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环境,但存在学生机老化、更新慢、故障率高,教学需要的打印机、扫描仪、摄像机等设备配备不到位,教师机没有教学控制软件,学习资源无法快速、实时共享等问题。信息技术环境建成后的投入与维护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日常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1.建立从前期的购买与配置到后期的运行与维护在内的一体化投入机制,特别需要明确维护经费的来源,确保信息技术设备得到及时维护与维修。

2.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管理机制,配备相应的管理维护人员,使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维护管理工作中抽出身来,以便专心从事教学与教研工作,进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建立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维护更新机制,定期对软硬件设备检查、更新,确保信息技术日常教学正常开展。

二、制定《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巩固信息技术学科地位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没有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虽然《国家九年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信息技术课属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四领域之一,但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独特性无法从四领域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凸显出来。因为义务段信息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而《纲要》对于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理论、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建议、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标准没有做出说明,实际上我省现行的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4个版本的教材为依据来开展的。

小学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相对得到重视,但被调查的小学19%没有开信息课;中学则开课情况混乱,82%的中学没有开足信息课。教材版本多,内容陈旧。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将学习软件工具和培养操作技能定位为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理解比较到位,但技术本位思想依旧比较严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对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案例选择认识较好,但实际教学却不能达成;认同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对其核心内涵的理解不到位。通过《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理论、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建议、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规范,不仅能为教材编写、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提供依据,有利于课程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还能弥补小初高一贯制课程体系的缺失,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建立具有信息技术教师特色的校本研修机制,完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当中去。目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非专业人员比例高,职称低,兼职多,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校本研修亟待加强。

1.制定《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为义务段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制定,使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有了省级层面的法定文本,可以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考核提供依据,也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主管部门进行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的依据。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和职业认同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加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信息化建设,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受学科教师人数限制,基于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校本研修方式难以落实。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及其平台资源,和不同学校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在信息环境中的教学检验自身的专业素质,完成专业发展。

3.建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信息技术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研员等有关专家组成,定期围绕信息技术教学和个人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资源,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校本研修氛围,包括大学区教研、区域连片教研等形式。建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于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教和学的集体智慧、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效能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四、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机制,健全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目前,我省中小学校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学校评价方式比较随意。义务段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高中实施的全省统一学业水平考试把权力下放到了学校,形同虚设,造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期末考核等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也只是走走形式。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

1.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机制。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是指包括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以及课堂测验等评价形式的总称,是为改进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信息的形成性评价活动。课堂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为原则。

(1)多样性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量规评价、契约评价、绩效评价、作品评价、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等,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引导学校的教师选聘、硬件投入、开课设节、活动开展,使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自觉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空间不限于学校,还应辐射到学段内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4)差异性原则: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均衡,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上学生本身的兴趣取向,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评价时考虑公正与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允许差异的存在。

(5)发展性原则: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的喜悦,评价重结果,但也要重学生发展的过程。

2.实施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学业质量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经历了一个学段学习的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包括初中学业质量评价和高中学业质量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机考系统或上机操作进行。评价内容既要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实施方案,严格督导各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开课不足等情况,责令学校限期整改,否则追究校长的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