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呢?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开展教学活动的。

一、深入学习课标,从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只有将抽象的数学融于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中,在实实在在的参照物的影响下才能启发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儿童认识事物有一种自然的禀赋,有人称为天赋。这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感悟、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学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感知“数”和“符号”的意义

人教版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准备课》设计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是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完美结合,又用符号通过逻辑的方法把各种生活现象定性、刻画并再现出来。

图案(一)第2-3页呈现给学生的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活动的场景。都是数字“1”和“1”的集合体组成的,这些图案是分类构成的。图案(二)第4-5页是感知“10”以内的数,用客观的实物图形引出抽象的数字1-10,通过实物图引发出数字,把图、数字、符号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到符号就是实物的反映,数字是实物的抽象反映。在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在感悟、感知中认识“数”。图案(三)第6页是通过观察实物、图形来建立数的概念,进一步渗透符号意识。用实物图、符号建立数感,把数、数量关系蕴含在实物、图形中,用一类实物图作参照物和另一类实物图进行比照,建立数学“多”与“少”的概念,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一一对应”理解“多”与“少”数量关系的概念。图案(四)第7页是动手练习,设计的是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通过触摸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数”的大小比较认识。这里教师一定要强调“谁和谁比”,谁比谁多或少,并运用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教学这四幅图中,我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入手,把数学思想用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在生活语言中渗透数学思想。

例如:在建立“多”与“少”的概念教学时按照教材“一一对应”的方法,我先让学生玩坐椅子的游戏(每人每次只坐一把椅子)。第一次8个小朋友去坐8把椅子,每人都坐到椅子了。第二次8个小朋友去坐6把椅子,有2人没坐到。第三次8个小朋友去坐10把椅子,每人一把,还剩2把椅子。再引导学生把这个游戏编成三种语言模式的儿歌:“一个孩子一把椅,8个孩子8把椅;8个孩子6把椅,两个孩子没有椅;8个孩子10把椅,2把椅子没人理。”这个游戏就形成了3种语言表达模式,同时建立了三种数学思想模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想,也为下一步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言模式的训练对今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非常有益。

在这两个单元的综合实践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用“1”来表达事物的口语练习。开展让学生每人说20个“1”表达的事物的竞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间教室、一个班、一棵树、一头牛、一只蚂蚁、一家人、一筐苹果、一盒饼干等。”学生不亦乐乎。然后我再要求学生都把自己的“1”后面的事物去掉,看看是什么情况,学生都说只剩“1”了。这时我趁机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任何物体的一个具体的个体。然后让学生再比较“一个人”与“一家人”“一名学生”和“一个班的学生”“一个苹果”和“一筐苹果”等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明白这个“1”可以表示有很多个体的集合体。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现象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学习活动是快乐无穷的,数学活动是奇妙的,数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数字就像魔术一样变化无穷。

数感和符号意识是学生在数学活动、数学知识运用中多次重复而获得的。每一次活动都会产生不同的数感。因此,作为低段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拓展教材、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把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