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体验,从而“悟”出策略,更好地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策略。

一、关注“策略”,更关注“体验”

沈重予主任说:“学习策略是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关键在‘悟’,要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教学策略;另一条是暗线,即为什么教学这样的策略。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明线上做文章,更重要的应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特别注重这条暗线,在此过程中能看到让学生“悟”出策略的情景。比如:在执教转化策略时,我们可以按照“提取转化——回忆转化——加强转化——灵活转化”的过程,让学生“悟”出策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充分感悟为什么运用转化策略,体验到解决这类问题时用转化策略带来的方便,从而让学生自觉形成运用转化策略的意识。

二、关注“多样化”,更关注“最优化”

新课标强调,在解决问题时应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问题提出多样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追求最优化的解法,从而让学生更便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注重先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寻找一种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先出示例题图,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围长方形羊圈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各种不同的围法。通过探索和交流,学生意识到解决这类题目要用一定的方法才能一下子找全,既不遗漏,也不重复,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方法,追求最优化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一一列举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带来的方便,而这种体验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再如:在教学替换策略中相差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转化成同一种杯子,再通过总量之间的变化,求出两种杯子的容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是假设全是大杯好,还是假设全是小杯好。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假设全是小杯好,因为大杯只有1个,小杯有6个。通过让学生寻找最优化的解题方法之后,就会提高学生对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三、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周玉仁教授说:“解决问题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元到多元,常规到非常规,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其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这个过程。”比如:在教学假设策略时,学生已经能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重新用画图的方法再来解决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用方程和算式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不难看出,当学生用算式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时,充其量是这名学生会解题了,这只是一个结果。但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个结果,而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重新理解这道题的解决过程。这种回过去,再走一走的方法,不仅注重了解决问题的结果,更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便于他们“悟”出策略。

总之,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悟”出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策略,形成策略。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策略不能传递,是通过感悟和体验,提炼出策略,从而自觉形成与运用。”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悟”出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