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丽和学生“放飞自我”

在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这片“星空”,有许多“擦星人”,他们的任务是擦拭落有灰尘的“星星”。最近就有一颗“星”惊艳了“星空”:曾沉迷“三国杀”等游戏,和爸爸各种“斗智斗勇”的李浚哲在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干了一件“大事”:他和爸爸在学校的公众号上连载了19篇《三国那些事儿》和30篇《写在唐诗的边上》。

陈杉杉和学生

父子的“蹿红”源于学校2013年11月开展的“共读共写共成长”的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验活动,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激发了李浚哲的阅读兴趣。他爸爸找来《三国志》和他坚持共读,既了解人物故事原型,也积累文言阅读常识。他们再利用暑假时间去汉中、洛阳、成都、襄阳等三国故地,了解三国文化渊源,把历史事件与真实生活链接起来。为全面了解古典文学,父子俩购买了大量书籍,包括明清的随笔杂记,《春秋左氏传》《全唐诗》《杜诗详注》《李白全集》等。

任毓萍和学生

一年半的“共读共写”使李浚哲对古文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熟悉的三国人物、故事经常成为他和小伙伴“吹牛”的资本;对30首唐诗的“现代文翻译”,使他精炼了写作语言,阅读和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如今的父子不再见面就剑拔弩张,而能坐在一起侃侃而谈。

变化巨大的李浚哲不是偶然的个体,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李浚哲所在的“天使的微笑”班,班主任蒋艳丽为学生“生日送诗”,将金子美玲的《树》送给聪明活泼的赵昱星博,把金波的《星星和花》送给缺乏自信的刘星雨……更多时候,蒋艳丽为学生量身创作或改写生日诗。

王晓莉和学生

今年4月15日,学生在蒋艳丽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PPT,贴满一黑板心形的祝福语,轮流为她生日送诗,“您是美的耕耘者、播种者/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赞美和祝福/送给您,我的老师……”她边听边热泪盈眶。

这些学生学会了感恩,且能与他人共情。去年春节,该班悦悦由于失去母亲遭受重大心理创伤,学生和老师看着日益消沉的她非常心疼。他们在翻看方素珍的《妈妈心·妈妈树》时深受触动和启发,把这个故事精心编排后搬上舞台。悦悦感动地对蒋艳丽说:“老师,也许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只要身边有爱,就不会孤独。”

“天使的微笑”班满溢着“妈妈心”,而“花儿朵朵”班的学生产生了热切的创作欲,他们刚进班时,读书写字都很困难。班主任陈杉杉想到一个办法,把他们的童真童趣编成诗歌集《花语》,在学校阅读书目的基础上,又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专门配备了“小书袋”, 各含5本的小书袋半月轮换一次,每人每学期至少读36本书。

读完《我爸爸》,有的学生续写了:“我爸爸是我们家的垃圾桶,我和妈妈吃不完的剩菜,他都吃了。我的爸爸是个超人,可以同时把我和妈妈抱起来……”读完《勇气》,有的学生创作了:“勇气,是我和妹妹同时喜欢一个洋娃娃,我还送给她。勇气是今天玩游戏时摔倒了我却没有哭……”他们创作了近20本原创绘本。

“月季朵朵红”班的81名学生在班主任任毓萍的熏染下,写作、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均得到提升。老师给每位学生送的“美名片”,如黄渝城同学的“黄氏家族出英才,渝川哲思得前程。成城之志不可摧,名满乾坤秀洪门”,鼓舞了他们很久。任毓萍还给家长写了近40封、5万多字的书信,彻底打开了他们的心扉,亲子开始共读共写共成长。

该班学生彭凯乐因过度思念在外工作的爸爸,一口气写了7封信,竟然还用爸爸的口吻给自己回了7封信。任毓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些信,全班同学几度哽咽。师生又通过“超级访问”和“新闻播报”的方式跟进读信活动。爸爸在大家的期盼中和儿子相见,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有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居然能登台演讲了。

可喜的变化也发生在了“小水滴”班。2年前班主任王晓莉以不同形式引导、激励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故事和经典句段,这些精妙的文字在他们心中慢慢落地生根。学生写出了诸如“院落种栀子,四季常绿,初夏开花,或淡黄、或奶白。每遇微风,香气淡雅,人咸爱之。花开,取以插入瓶中水养,绿叶白花,赏心悦目,虽历久而香甚烈也”等稚嫩可爱的小古文20余篇。“在读写小古文的过程中,我慢慢理解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含义。”学生邹宇轩说。

这些“擦星人”自带一套班级文化体系,有专属班名、班歌、班刊、班级社团、班级微信公众号,甚至班本课程等。他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地让他们“开出一朵生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