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部编本语文教材重视阅读。和您一直主张的小学语文“回归性阅读教学”让阅读课成为学生阅读的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到一个问题:阅读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杨晓蓉:我认为,阅读教学主要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练阅读,培养独立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最核心的是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已故的台湾小学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讲过,国际测试标准把理解分成四个层次:一是字面的理解,即知道“写了什么”;二是解释性的理解,即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有所整理,得出“怎么样”的认识;三是批判性的理解,即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这样好或不好”;四是创造性的理解,即读者因为这次阅读而散发出更多新的感受,比如“我认为应该怎么样”或“我由此想到了什么”。

赵先生说,根据测试与调查,我国很多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停留在第一、二层面。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能力的重要性。老师们拿到教材,想到的往往是,这篇课文哪些内容比较重要,哪些内容难理解,得讲得细一些。而不是考虑通过教这一课,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训练——所以很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批评我们在教教材,而不是教语文。在阅读课上,教师必须目标明确,搭建阅读的平台,指点阅读方法,让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实践,在实践中练就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二,汲营养,提高语文素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吸收人文性的营养,即“得意”;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吸收语言营养,即“得言”。尤其是后者,这是语文教学语文性的体现。怎么吸收呢?第一层次,品味。说简单点就是喜欢、欣赏。低年级段,孩子小,谈不上什么品词析句,但读了一篇课文后,孩子总会有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这其实就是浅层次的品味。所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比如在学完一篇课文后,不忘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这一课的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甚至是标点。到了中年级以后,则可以引导他们说说,觉得哪个词、哪个句子用得好,哪个段落写得好等。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这些方面留意。第二层次,积累或言语训练。积累,一般的方法不外乎摘记、背诵,但两个相比,背诵则更有效一些,孩子的记忆力很强,这时多让他们背诵一些好的词语、句段,会让孩子受用一生。言语训练的形式不少,比如用词语造句子,仿写句、段、文等。但在安排训练时一定要蹲下身子,从学生实际着想,训练的设计尽量灵活一些,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尽量大一些。

第三,激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这里的“激兴趣”不是只指对兴趣的激发,还指对兴趣的激励和保护。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少讲一些,不要把课本当成应试材料来教,给孩子多一些阅读和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充分感受文字所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怎么教呢?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还是刚才的话,让出课堂,让孩子充分地读,不让老师的讲占用孩子读书的时间。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给他们平台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想法等——而且要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地说,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牵引他们。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和要求过多,忽视了学生个性的阅读和体验;阅读过程中的约束过多,学生难以做到言为心声。

第三,重视朗读,因为朗读对于培养语感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淡化“深读”,提倡“广读”。鲁迅先生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有一种大家很熟悉的情景:电影散场了,观众三三两两,边走边议论,夸赞某某是天使,痛骂某某是王八蛋,赞扬演员甲演技高,嘲笑演员乙水平臭……每每看到这些,我总在想,语文课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上: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读一篇文章,然后,就阅读的体会相互交流、分享,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可以说,可以读,也可以写……

记者:语文教学追求工具性、人文性并举。但文本的人文性到底该如何挖掘,终极指向是什么?人文性是不是等同于思想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杨晓蓉:我用例子来说吧。我曾经听过一个《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片段:在阅读之后,教师问孩子:谁能来夸夸杰奎琳,你想怎么夸?学生说的都是杰奎琳如何智慧、如何勇敢,我们要怎样向她学习的话。如此等等。我们老师惯常的做法大致如此。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美国老师围绕《灰姑娘》引导孩子谈话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与“谁能来夸夸杰奎琳,怎么夸?”的区别在于给学生的自由度更大。尤其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一个孩子说,他如果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也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因为他爱自己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这时老师告诉孩子:我们看到的后妈不都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这样的引导让我感动,我们总讲,要怀一颗宽容的心,可我们却总是那样“爱憎分明”。我佩服这位老师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第三个问题:“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孩子们明白,做事情一定要守时。

第四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让孩子懂得,人是需要朋友的,所以要多交朋友。

而我最佩服的一组引导和谈话是:

老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要爱自己!”这是一句多实在、多有用的话!每个人首先应该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谈得上爱别人?为什么我们就羞于告诉孩子要爱自己呢?似乎这样讲就是教孩子自私。这位老师没有虚假的高大上的说教,很朴实地在教孩子如何做一个社会人。

这些,无一不在叩问我的思想:人文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是虚假的高大上,还是蹲下身来的朴素?

当然是后者,因为我们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应该是全面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要叫人心服口服的,首先是要教孩子学习怎么做人。《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老师们多半会结合课文进行父爱、亲情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我想,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指向为什么那么集中?“越是危机时刻越要冷静不慌张”“越是在紧急时刻,越要有秩序”这样的启示难道就不是孩子们应该领悟的吗?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教学中,真正能想到并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记者:在我语文学习的记忆里,课本是神圣不容置疑的。您觉得呢?阅读教学要不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读一读?

杨晓蓉:在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向学生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灰姑娘》可是格林童话中非常经典的故事,可这位老师居然引导学生向经典挑战。在我们的教学中,的确是很少有老师这样做。收入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编者用心筛选的,大多文质兼美,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中值得汲取营养的地方,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必一味地去“拜读”,孩子有孩子的视野,有他们独到的思想和见解,所以,不妨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一看,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这也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