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越发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指将教学信息大量、优质、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小学数学这样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之中,若是想要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了解学情,激活学生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在学习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由于圆柱和圆锥是立体图形,因此在进行立体图形面积计算时,以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感性思维入手,让学生利用白纸、剪刀等工具,自己制作一个圆柱或者圆锥,从而让学生在立体图形拆分组合的过程中,结合以往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自己总结圆柱和圆锥立体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体现。

二、优化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绝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构建有效性课堂。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当前,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在合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肤浅、表面化的问题,这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为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步步为营、逐层深入地展开学习,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其次是游戏教学。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了学生爱玩、爱动的天性,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实现行知合一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游戏教学中,易出现教学轨迹偏离问题,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调控,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寓教于乐。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在情境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抽离出来。其次是情境创设要简单明快,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最后是情境创设不能喧宾夺主,要让情境服务于数学,而不能牺牲数学换取兴趣,以数学学习为借口哗众取宠。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四、预设空间,促进引导生成

教学时,若是想要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应该对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思考与安排,这样才能明确课堂推进路线,为课堂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课堂设置预设空间十分重要,通过课堂预设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保护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个性化思维。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学情特点,教师应该在课前预设到:分数含义中的“单位1”,易引发歧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预设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教师可以将蛋糕这种学生喜欢的甜食带到课堂上,告诉学生,“单位1”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就如同教师手中的蛋糕,若是将一个蛋糕看作“单位1”,那么其中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而若是将2个蛋糕看作“单位1”,那么其中的一个蛋糕同样是二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有预设、有趣味,在寓教于乐中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极力倡导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认识,明确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才能打造有效、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