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指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这三种素养。只要学生具备了这三种素养,就一定能学好数学知识。下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和评价体系。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度,决定学生看数学问题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够从宏观的、抽象的角度来看待数学问题,便能用创意的方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可应用典型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九九乘法表为例,部分学生表示背诵九九乘法表很困难,他们表示背诵九九乘法表意味着他们要背诵九九八十一个数学公式。有一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九九乘法表: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平面坐标图,纵坐标为被乘数,横坐标为乘数。学生发现,以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开头的乘法表可以绘制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起点是由乘数决定的,直线的倾斜程度是由被乘数决定的,这个九九乘数表存在一个以乘数为起点,被乘数为叠加关系的规律。结合这一规律,学生立即理解了背诵九九乘法表第一行的关键。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环境包括理论环境和现实的环境,如果学生仅仅只学习理论知识,可能就只能解决理论环境中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理论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学生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环境中的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测量的知识为例。很多学生觉得掌握了测量的技巧就意味着掌握了测量的知识。比如学生学了用米尺测量,他们知道在测量时,要把起始目标对准米尺的原点,然后结合测量的终点目标读数,读数的时候要平视米尺,避免出现视觉偏差。当学生觉得他们掌握了一切测量技巧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圆形花坛周长。有些学生面对着花坛的时候傻了眼,他们发现直的米尺无法测量圆形的花坛;普通的卷尺长度不足也测量不了圆形的花坛,那么要如何测量才准呢?有一名学生表示可以用一条长绳来围住花坛一圈来测量。学生们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学习小组们开始操作。当学习小组们一一报出测量结果时,学生发现误差很大。那么究竟为什么出现了误差?哪一个小组是对的呢?学生们又陷入沉思中。有一名学生提出他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围花坛的时候,绳子存在歪斜的现象,这样测量的结果,并非测量出花坛的周长,而是测量出一个斜切口的周长。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学生们决定,以花坛的底为基础,每隔数米设一个标志,这个标志离花坛底部1米,学生们要把绳子固定在标志上,围绕花坛一圈。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发现精确度提高了很多。在这次学习中,学生应用绳子来量花坛,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有效利用手中学习工具的实践意识;学生能应用绳子转绕一圈,再测量绳子长短的方法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技巧。

三、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有时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只一个,并且解决问题的质量不同,此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学习问题,逐渐提高学习水平。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道估算题为例,现在该年级的学生出门去旅游,3个班需要312瓶饮料,请估算平均一个班需要多少饮料?请在3秒钟之内回答,不能运用笔算。学生的估算方案有三种:(1)312≈300,300÷3=100;(2)312÷3=104≈100;(3)312=(300+12)÷3=100+4=10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以上3种方案,哪种方法最科学?哪种方法最精确?学生必须结合计算的难度与时间来分析以上的计算方案。学生认为方案(2)最不可取,明明已经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对了,却还要四舍五入,属于画蛇添足。(2)的计算结果最精确,然而对计算基本功有要求,而且假如312并非可被3整除的数,换一个不能整除的数,计算难度可能会增加,于是(2)方案在这一题中可以使用,却不符合估算的要求。(1)方案计算速度快,并且计算的偏差值不太大,适合应用在这样的计算场合。

教师要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案质量的指标:时间、难度、精确度,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需求出发修正解题方案,找到最佳的方案。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好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