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中是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安排的!”语文教学中没有作文课,这事,我在采访青岛市灞桥区教师“沐春阅读共同体”成员、青岛市五十五中学语文教师陈立强时第一次听说。阅读与作文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陈老师竟然如此“胆大”地将作文课从教学中“剔除”了,这实在是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虽然没有作文课,但学生们可不缺少习作的机会,我有绝招!”陈老师卖了一个关子。

绝招之一——知己课的研发

2018年1月2日,新年第一节语文课,青岛市五十五中八年级六班的教室里热闹不已,一场以“在篮球对抗赛中,不小心打破了对方的眼镜,应不应该赔偿”的讨论正在上演。活泼好动的小柯第一个站起来,“打坏了别人的东西赔偿,是理所应当的啊!这有什么可讨论的!”话一落,全班同学哄笑了起来,纷纷表示对这个“常识”的赞同!这个答案在陈老师的意料之中,他状似深思了片刻,说道:“可是在比赛的情境中,也不是故意的啊!”“是啊!”有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班里的学生立即分成了激烈对抗的两大阵营,开始就这一问题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下课铃声响起来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第二天,第三天,陈老师就同一事件组织学生连续开展了讨论。第四天,陈老师笑眯眯地对学生说:“连续讨论了三次,我想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想法,这一节课,我们不讨论了,但是要把你三次讨论的结果写在周记里,长短不限,体裁不限!”话音刚落,学生们迅速动手写了起来,“愁眉不展、无话可写、左顾右盼”的现象一扫而空。

“这种课型从2016年9月就开始了,但当时只有思路,没有确定的名称。还记得第一次讨论的题目是‘倾听’,课堂上我让学生听、闭上眼睛听、闭目五分钟听,然后谈谈三种状态下听到内容多少的差别。”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过类似的训练,所以讨论显得有些凌乱。有些学生有想法,却无法表达,想半天也表述不了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发言,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同学,讨论时情绪非常激动……但是,在陈老师的“一意孤行”下,这种课型最终保留了下来,而且操作也越来越有规范。

这样的课堂讨论活动两到三周一次,一次一个话题,至今已经讨论过倾听、死亡、压岁钱、爱与恨、生命意义、军训、换位思考、合唱比赛、语文课、变化、理想等。这些话题都与初中阶段的成长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大,参与度高。讨论之后,再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理思路,写下讨论内容,贯通了说和写,完成了每周一记,还给了部分学生一个说悄悄话的机会。“每次讨论,都不作结论式点评。我必须做的就是激发思考、鼓动言说、赞扬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释放积累,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增长认知。”

陈老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知己课。所谓“知己课”,就是以初中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为切入点,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自我成长。知己课的成果以周记写作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也给学生的周记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解决了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

2017年3月底,学校给初一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返校后,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讨论:“军训时,教官对于犯错的学生经常采取的处罚方式是:一人犯错,大家受过。这样的做法对吗?”

“军训是绝大多数孩子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是他们人生中的大事,必须充分挖掘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讨论军训,意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换位思考与质疑。”陈老师说。由于学生正身处军训期间对于这个话题感受有亲身经历,讨论十分踊跃。围绕军训的这个话题,孩子们整整讨论了一周,最后把这个过程在周记中记录下来。“看过周记后,我的触动还是挺大的。不是孩子们的讨论结果,而是很多孩子将自己这一周的思维发展轨迹阐述得很清晰,有过程,有反思!”

2017年10月,陈老师就军训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了二次讨论,并将学生半年前写的周记发还给学生。陈老师说:”“对同一个话题再次讨论,并将前面的记录发放给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有对比、参照,能在其中发现自己思维、认知方式的变化过程,感受到自我成长的轨迹。这也是知己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当时竟然是这么想的!”“怎么这么幼稚!”翻阅当时的周记,学生感慨良多!

绝招之二——从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跟随季节变换,陈老师拿出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找春芽、听夏雨、观秋叶、赏冬雪。下大雪了,连着几天的语文课让学生在操场上疯玩;樱花怒放,银杏金灿,欣赏以后再让学生干点儿“正经的坏事”,偷偷摇它一摇,感受花瓣与秋叶的飘零。用不着刻意引导,这些情景就成了学生写作的精彩篇章。

陈老师从不给学生布置活动写作任务,只是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思索、真切感受。但是,由于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有了不抒不为快的感受,纷纷主动将活动的感受、收获自觉记录在周记上。陈老师将学生上交的周记悉心保存,等第二年同一活动结束后,再将去年的周记发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对照成长变化的痕迹,看到写作能力的进步。

“我们学校学生的语文功底比较差,可以说基本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写作文。每到作文课,就成了孩子们的受难课,一个垂头丧气、唉声叹气,东拼西凑才能写成一篇文章。孩子们难受,我更难受,总觉得我的有关作文的那些技巧完全无用武之地!”陈老师在总结了数次失败的经验之后,终于决定放弃正规的作文课教学,另辟蹊径。

“同学们,以后我们班就不上作文课了,我也不会布置作文写作的作业。我只要求你们每周上交一篇周记,字数不限,体裁不限。”这个消息一公布,班里立即炸了窝,甚至有调皮的学生拿着书“砰砰”地使劲敲着课桌以示庆祝。

可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来了。学生小新跑来跟陈老师说:“老师,我实在不知道周记该怎么写啊!难道要像小学时每天写的日记那样?”“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写的话,老师建议你就像写日记一样,每天用一句话记录一下一天的生活轨迹。等过一段时间,三天记一次,就记这三天里发生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并试着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每周写一次了,这时不仅要对事件有描述,最好还有有感受什么的。”陈老师耐心地给小新支招。半年过去,小新终于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一年过去,小新的文章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结构完整,而且有明显的结构和层次的布局,语言也更为顺畅了。目前,像小新一样不再惧怕写作的孩子在班里占到了一半以上。每周一次的周记,也成了学生们锻炼习作能力,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最好的平台。

“最痛恨的作文课被取消了,我们简直爱死陈老师了!现在虽然每周要写周记,但我觉得那是在写我自己的事情,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以我从不觉得这是负担!而且陈老师经常给我们开展的知己课及各种实践活动,给我们的周记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了!”王文的话道出了班里很多孩子的心声。

陈老师一直说他的探索就是一些“野路子”!这缘于他那特殊的从教经历,虽然是师范学校毕业的科班生,但直到41岁才正式走上讲台。一开始的尝试,其实并不美好,也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由于与学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有十八年的“零接触”,陈立强的课在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看来就是“瞎教”“胡折腾”。

2016年,陈立强对从教后教过的第一批毕业生逐个进行了回访。“陈老师,你刚来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你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对我们特别宽松、理解,我们都很喜欢你。可是,期中考过后你就变了,变得‘狰狞’了!你开始天天盯着我们背诵、默写、考试,我们表面上很怕您,但心底里却一点都不服气,甚至是有些厌恶的!”学生如此直白的评论,没有让陈立强感觉下不来台,“其实学生痛苦,我自己也很痛苦!可那时候只想着要追着大家的脚步走,不想做那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已。”

2016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立强参加了第三届“教师勇气更新”活动,在那次活动中他结识了来自全国的很多跟他一样不向现实低头、努力探索、独立思考、力图改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现状的教师。他们分享的故事,给了陈立强继续前行和探索的勇气。与此同时,陈立强持续参与了“沐春阅读共同体”的相关活动,在书友们的帮助下,不断调整改进。2016年9月,陈立强将以前零散的一些想法认真整合了一下,带着全新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思路和方法出现在新一届学生面前。他要尝试着全面改变自己的教学,实实在在做一些一直想做好的事情。

“我给自己的语文课制定了几个标准:除了要求学生每周一记和讲解学生自学困难比较大的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不讲,所有考试卷子不讲,无作业,无作文课。”陈立强这样概括。围绕这个标准,陈立强开发了知己课、实践课、师生课堂共读课。这是对十年从教的经验教训的深一次刻总结和反思。

“成绩谈不上,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是,我能实实在在看到的是学生的变化,我想孩子们自我的感受也是很明显的!”陈立强对未来的探索之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