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背上书包上学,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那些身体重度残疾的孩子而言,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在渭南市临渭区有这么一支教师群体,为了让重度残疾孩子也享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权,他们成年累月奔波在路上,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渭北的平川,南塬的山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他们就是临渭区百人送教服务队,为了45个建档立卡、无法入学的极重度特殊儿童送教上门,为这些特殊孩子送去希望,圆了他们接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梦。

日前,记者跟随两组送教队伍,亲身感受了送教中的那些苦与乐。

残疾孩子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1月18日下午,天气阴冷。记者和两位送教老师前往地处渭南市临渭、大荔交界的交斜镇美王村。田野里,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村道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

渭南市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校老师赵亚娥记不清自己到小杰家来了有多少次,因为这样的送教每周都要来一次,从2015年春季持续到现在。

送教的孩子叫小杰(化名),11岁,出生时由于早产,医院该要送重症监护去吸氧却没有,导致脑部缺氧。从两岁发现异常开始,家里就带小杰到全国各地去看病,到过北京、上海、武汉、青岛等大医院,被诊断为小脑发育不全,并伴随癫痫。

“吃了很多药没见效果,花了三十多万,把整个家都给掏空了,到现在只会叫个‘奶奶’……”在小杰家,孩子奶奶抹着眼泪说。

孩子一见到赵亚娥就停不下来。小杰爷爷端来一张小茶几,待他稍微安静一些,就地开始上课,副校长张青峰做辅助。

赵亚娥把卫生纸撕成一缕缕,练习孩子吹气能力,小杰勉强吹起来,忽然一把把纸揪过去;赵亚娥示范串珠子,小杰每次还没开始串,珠子就从指缝间掉地上,次次不成功;还没上多久内容,小杰就站起来,伸手要老师背后纸袋里的教具……意外状况不断出现,可赵亚娥和张青峰不慌不忙,耐心劝导安抚孩子,保证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

一个小时的教学结束了,赵亚娥说:“比起之前,孩子能静静地在座位上坐上一段时间了,不乱打人了,有了一定的指令意识,在有兴趣的情况下能和我完成一些简单的游戏,这对他这样的脑瘫患儿真的不容易。”

“残疾孩子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为了他们,我们不觉得累。” 张青峰告诉记者,“当我们每次分组驱车一个多小时走进这些特殊儿童家庭时,看着年迈的爷爷期盼和渴望的眼神,矮小驼背的奶奶蹒跚的步履,再看着孩子呆滞却又激动的目光,内心很复杂。爷爷奶奶们年事已高,他们将来怎么办?作为特教学校的我们更应该为孩子想想,哪怕苦点、累点,但那只是身体上的苦与累,与家长身心上的苦与累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

1月19日一大早,记者又跟随另一支送教队伍去渭南市区南边的两个村子送教。

在岭东村一家后院,9岁的萌萌(化名)是也脑瘫患儿,被固定在轮椅上晒太阳,她头斜着,脸上有几处伤疤。同行的老师王慧骞告诉记者,萌萌有自虐行为,常常自己抠打自己,没有语言能力。王慧骞通过让孩子触摸带刺的圆形胶圈和毛绒娃娃来增强孩子的感官系统。

半小时后一行人又赶赴下一个送教点。14岁的聪聪(化名)脑发育不良,触觉不灵敏,这家只有聪聪和爸爸两口人,妈妈离家出走好多年,不知去向。相比周边的红砖楼房,聪聪家还是土坯房,进门就见墙上订的精准扶贫表。

看起机灵的聪聪一上课就暴露出他的“弱点”。赵玉惠拿出梨的纸片,手把手地把梨的外轮廓虚线连起来,另一半让他自己完成,聪聪画出的线却落到图形外边,涂色也是这样;当老师做出一个伸展双手的动作时,他使劲伸手就是伸不开,老师在旁不断鼓励。

这时,聪聪爸爸揭开帘子回来了,看到儿子这样,他生气地呵斥儿子:“咋这么笨!连手都伸不开!” 赵玉惠说:“不着急,慢慢来嘛!”

在回去的路上,赵玉惠说,其实很多送教的家长并不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他们只是觉得孩子“笨”、反应迟缓,因此他们特别注意保护好家长的这种自尊心,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打开另一扇通往幸福的门

像以上这种送教,对渭南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校的老师们来说已是一种常态化工作。

该校校长崔晓丽告诉记者:“目前学校送教学生有45名,均为重度、极重度残障学生和家里条件不允许往来送的。每周对每个孩子送教一次,上课有效时间半个小时,学校32名教师全员参与,目前送教有281次。近亲结婚和遗传是残障学生致残的主要原因,一个孩子残疾往往导致一个家庭贫困,这些送教家庭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据她介绍,去年六月,学校按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系统学籍网和残联登记的信息,对全区38名疑似重度、极重度特殊儿童开展入户走访。老师们顶着夏季炎热高温走村串户排查,可由于家长思想保守等原因并不顺利,一些家长很排外,不配合,他们就多次走访。

她记得塬区有个孩子,多次过去连孩子面都见不上,家长就不愿意让他们见,可以说把孩子放弃了。终于有一次,当他们找准机会站到孩子面前时,孩子就生活在屎尿里,满屋子都是臭味,同行的年轻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直接就吐了。随后,他们顾不上脏臭,赶紧给孩子清理。“可惜的是,那个孩子我们去第四次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了。”崔晓丽难过地说。

崔晓丽校长(左一)接受教师报记者的采访

走访排查后,学校为无法上学的19名重度、极重度特殊儿童送教,其中包括7名福利院的特殊孩子。到去年10月,宣传的扩大,送教学生增长到45名,学校教师有限,无法保证正常的送教。为加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扶贫的力度,减轻特教学校教师的负担,临渭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以普教加特教的方式,成立了由该校教师为主,外加15所小学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优秀体、音、美教师为辅的百人送教队。送教老师从孩子的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文化知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心理健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等方面开展送教,带给每一位特殊儿童生活的希望。

去贫困户家里送教,给老师们带来了心灵震撼,他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扶贫的艰巨和迫切,也坚定了把送教工作长期做下去的决心。

“当普教老师刚开始参加送教时,他们深受感动。对他们而言从来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贫困家庭,还有这样严重残疾的教学对象。几个老师给我说,他们要找机会把自己的学生分批带过来,让他们也亲身感受一下,得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赵亚娥告诉记者,“我们不能给这些送教的孩子更多的宠爱与关心,但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给孩子打开另一扇通往幸福的门,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份生存的希望与能力。”

“同在蓝天下,残疾孩子一样有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权利。” 虽然送教老师辛苦、残疾孩子进步有限,可老师们从不抛弃、不放弃,该校副校长张青峰在一篇文章里提醒老师们:“当我们面对脏兮兮的双手奔向你时,请不要认为脏而嫌弃,那是他们对你的尊重和欢喜,当我们面对嘴里嗷嗷大叫手舞足蹈的他们时,请不要认为是吵闹,那是他们渴望沟通。对残疾孩子,老师更应该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为这些孩子多一分努力工作,哪怕没有升学率,哪怕孩子很难有突出的成就,但至少可以让上帝为他们打开的窗户更宽敞、更明亮。”

“每一次送教都是良心活,更是对我们教师师德的检阅,所以需要我们带着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怀揣着亲情、温情、热情,认认真真地去上课。”崔晓丽校长动情地说,“送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常规工作,我们应该有所担当,所以,这个工作要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