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古诗词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画面感是体验古诗意境的直觉方式,是读者体验诗词意境的载体,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我国经典古诗词展现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抓住古诗词的“画面感”这一特色来展开教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师生共同努力,用优美的话语、多彩的线条、精彩的语段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一、描述画面明诗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大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就可借助画面,采用看图说话的教学形式。例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每一句都可以在画面中捕捉到,看着画面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描述的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一座低矮的茅草房,旁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是一排排碧绿的青草,柔柔地舒展着身子。一对老夫妻,头发都白了,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侬软语聊天,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一个惹人喜爱的调皮鬼。

二、手绘画面悟诗情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诗配画,不仅可以让诗词变得丰满起来,而且能还原当时的意境。指导学生将诗的意境画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而且给诗配画这种学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描绘了很多景物,如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但是全词仅有27个字,张志和只是把这些景物罗列出来,并没有对这些景物进行具体描述,那么如何体会出词中景色的优美,进而理解张志和“不须归”的思想呢?体验式学习建议孩子们拿出水彩笔将这样美丽的画面画出来,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想:这山是怎样的山,这水是怎样的水,这人是怎样的人,我又该选用什么样的色彩将这些景物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学生在画画时,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这样的画面中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画面我做主,每个人的体会不同,画面也不相同。这样全身心的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学生与张志和相遇,学生与张志和的思想产生共鸣,对词中表达的思想学生也能较好地把握了。

三、书写画面入诗境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所以语文课堂中学生要得意、得言、得法。放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认为就是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积累并运用古诗词的语言,学会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这样的目标实现了,课堂就是高效的。而最能检验课堂是否实现“得意、得言、得法”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书写古诗词呈现的画面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这样的课后练习题。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五课《古诗两首》中,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习题:“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在鼓励学生写作时,我对学生说:“红杏啊,你以这样富有生命力的姿态展现在我眼前,可想而知,园内的春色该有多美啊!我定要看一看这园内到底有什么样的美景。我趴在柴扉上透过小小的门缝,使劲往里看。啊!终于看到了,正对园子的北面开满了一丛丛美丽的迎春花,那细小的黄色的花瓣,似乎在和风儿私语,谈到高兴处,扭起了纤细的腰肢,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园子的南边、东边、西边还有哪些美景呢?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在说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下笔写。学生一气呵成,并且因为有了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将这首古诗词完整的意境都描写出来了。有的学生甚至写成了文包诗,实在是出乎我的预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色,即使是那些闪现着哲理色彩的诗,也是将抽象的思想融入生动的意象之中,让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画面感悟,给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以在图像世界中感悟诗之美,又可以在无形中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学生体验诗词的意境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