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开场白”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功能化成为新时代教师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于学科本身的文学性与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课导语的意义更为深远与值得探究。本文就尝试从开课导语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微课演示、悬念留存、复习链接这三点教学主张。

一、微课演示,以“动”带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就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前导入”是常规的教学环节,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一做法,又创新导入的方式,关注“开课导语”的多形式表达。“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工具给了我们启发,动态的影像播放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将要说的话提前录制,并且根据授课学生的特点与兴趣进行创意设置,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这样的设置将“开场白”演绎化,也弥补了部分教师临场发挥的不足。

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这堂课时,我录制了一个五分钟的微课,在正课开始之前为学生作导入演示。这是巴金的经典散文,通过不同时期对星空的虚实描写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学生进入初中,正是直观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这个微课中,我将录制的背景设置为美丽的星空画布,并以儿歌《萤火虫》为背景音乐,我在视频里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老家观星空、抓萤火虫的经历。我以讲故事的口吻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在看视频时聚精会神,不时哈哈大笑,一下子把对新课《繁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这比起我干巴巴地在课堂上分享故事更加生动与直观,成效也不言而喻。

二、悬念留存,以“问”带思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可以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好奇的最大来源就是对未知领域与神秘事物的疑问。那么,我们在开课导语中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新课,进而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我常以“问”入题,设计悬念,并巧妙留白,以疑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有动力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变成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导入阶段我以电影《泰坦尼克号》进行对比。我对学生说道:“泰坦尼克号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在雨果的小说里,诺曼底号遇难的故事却更让人感动!”学生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会让他们感动。随后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1.“诺曼底”号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2.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指挥救人的?3.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三个问题,学生主动走进教材,并以此为框架进行知识搭建。

三、复习衔接,以“旧”带新

课前导入本身就具备承前启后的作用,旧知识的梳理有助于检验学生上一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查漏补缺。另外,旧知识的铺垫也有利于我们进行正面迁移。譬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几篇关于童年的文章中,前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对新课进行对比学习。《幼时记趣》讲述了有趣的童年故事和“物外之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但文章浅显易懂。而到了《往事依依》时,语言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但文章的含义却更近一层。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们共同回忆了《幼时记趣》中提到的“趣”,并抒发了各自的读后感。随后,播放《往事依依》的朗读音频,学生由古人的童年走进近代人的童年世界,他们理解起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更加透彻,更为简单。

总之,开课导语有着引人入胜的教学优势,是我们呈现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意识到,当孩子踏入初中的门槛,孩子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心理在发生变化。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特性说好“开场白”,并逐渐对导入方式进行创新与改进,对于减轻教学难度和提升课堂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