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呢?实践表明,在课堂中巧用“语言、音乐、表演、图画”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受到美的熏陶,让语文课堂展开飞翔的翅膀。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言激情,引入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或低沉或高昂或高亢或悲怆的语调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比如在苏教版《月光启蒙》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伴着感人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描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依然那么和蔼、慈祥,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此时,你就是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你想到了______。此时,老师的语言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的心被深深的母爱所感染,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巧用音乐,渲染情境

德国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第斯多惠说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情感饱满、脍炙人口的文章,要巧用音乐渲染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良好效果。比如在苏教版《二泉映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之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听音乐想画面。起初,音乐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仿佛流进了学生的心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乐曲进入了高潮,学生理解了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到了阿炳同命运的抗争,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三、模拟表演,体验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主,喜欢表现是他们的共同天性,让他们亲身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模拟表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愉悦的语文学习体验,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比如在苏教版《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抓文中对浇菜的描述:不过我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引导学生边读边做扬的动作,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扬出了快乐、自由、祖父对我的爱。

四、“活”用图画,再现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对那些颜色鲜明、形象可爱、生动活泼的图画情有独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语文与图画结合起来,用“活”图画,用形象的思维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认知道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能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展开飞翔的翅膀。比如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我利用课文中优美的图画指导学生朗读、学习课文,让他们自由想象。“我一进病房为什么怔住了?”我刚提问完,就有学生举手说:“我被爸爸妈妈握手而眠的情境感动了。”我相机引导:“我们再来看图画,关注人物的动作、表情,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看着感人至深的图画,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此时呈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不只是画面上妈妈爸爸握手而眠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图画感受到了画中之情,达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中巧用“语言、音乐、表演、图画”创设情境,就能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展开了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