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吟诵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古诗的语言精粹简练、真切深刻,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这对于学生更准确有效地理解古诗,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首先通过古诗语言的音韵来表达。从诗歌产生的历史来看,在原始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激发劳动热情,人类创造出了诗歌的雏形。它讲究乐曲的节奏和韵律,合乎韵脚的合辙,平仄搭配,注意诗歌字数、句数的整齐与均衡程度。因此,在古诗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诵,鼓励学生开口,大声诵读,自然而然地产生音乐感,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音韵美。

比如,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第一、二、四句的“烟”“川”“天”三字押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交错相对,充分显示了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在古诗文的吟诵过程中,把握好古诗的节奏,韵感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二、展开想象,品味古诗的建筑美

唐代诗人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大画家。他的《蓝田烟雨图》曾受到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赞赏和评论,可谓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具有相通之处。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都被画家选用为绘画的题材。因为诗与画都讲究色彩的搭配、模型的建构以及画面的布局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地描述古诗所描绘出的画面,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并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验与常识,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和品味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中就可以这样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空旷幽静的山中不见人的踪影,只是偶尔听到阵阵人语声从树林深处的缝隙中传来。太阳的一抹余晖从树叶上投影下来,在林子里投射出点点亮影,又照射到林中的青苔上。空旷的山、耳边响起的人语声、幽静的深林、石阶上的青苔,这些意象完美地融入诗歌之中,以动衬静,清新自然,布局精致,浑然天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技术,将诗中构造的山水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当时诗人所处之境,所见之景,所闻之声,用想象搭起连接诗歌表象与再造新形象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思想意蕴的理解。

三、情景交融,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情与景是古诗的基本构建。古诗的意境美一方面取决于诗中意象的艺术组合,即画面景色的描绘;另一方面来源于诗人思想情感的投入,即古诗中蕴含的审美价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诗词境界的评述以及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到的古诗中情与景的关系都说明了意境美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常将情感融入诗中,心情置于所见所闻之物,这就是诗人常用于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等,最终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巍峨和长江水的浩荡奔流之势。高高耸立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隔开,碧绿的江水在两岸巍峨险峻的青山之间回旋澎湃。水天交际之处,一叶孤舟迎着日出驶来。整个画面明丽光艳,蓝绿白搭配和谐自然,山的沉稳与水的汹涌动静结合,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鲜明,诗的境界全出,诗人豁达昂扬的胸襟得以展现。

中国古诗文化深厚悠久、博大精深,是蕴含丰富美育资源的瑰宝。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古诗中的意蕴和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古诗中的语言结构美、画面建筑美及情感意境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的旅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