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对概念进行理解,对性质进行掌握,对法则进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些都需要思维的过程。为此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在观察中进行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实物、学具、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被激活,从而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我们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通过多媒体将一根绳子、一块面包、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和五份,然后把所占份数涂上颜色,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些东西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份和几份该如何表示,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讨论中进行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语言的表达,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在通常的教学中,我们是从数学思考题开始的。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出示了三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但是每段分别标出了[12]、[24]、[48]后,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1.三条线段各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别取了多少份?2.这些数字表示的线段长度相等吗?为什么?3.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同学发现了如果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是另一线段的倍数时,它们表达的长度就相等,还有的同学说[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变[24],再乘以2变成了[48],这说明了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讨论中的意见其实就是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在比较中进行思维训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将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这样就会对知识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首先是在纵向的对比中进行思维训练,凸现本质。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的大小的比较与以前的比较方法进行对比,通常我们会给学生讲如果单位一样,谁的值大,谁就大。如果数值相同,就要比较单位的大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就很容易掌握,如[45]>[25],因为分数的单位是[15],因此4个单位就大于2个单位。而在[27]< [25],是因为这两个数的单位个数都是2,但原[27]分数单位是[17],[25]的分数单位是[15],由于[17]<[15],所以,2个小的原分数单位小于2个大的原分数单位。

从“单位”这一角度,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就发现比较分数的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轻重的大小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通过比较凸现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其次,就是要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思维训练,突出异同。例如:1.一堆煤有5吨,工厂13天才用完,问平均每天用煤的几分之几?5天用煤的几分之几?2.一堆煤有5吨,工厂13天才用完,问平均每天用煤多少吨?学生在思考这类题的时候,往往是以单位为准,而没有去了解这些题目的异同,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明白分数的含义,也就是说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相对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通过解题思路的对比,学生会发现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对的量,而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具体的量。我们只有通过对具体题目的分析和对比,才能发现异同点。在对比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防止其知 识的混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深化。

总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意识得到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