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产生思维活动。奇特的化学实验现象,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会投入到课堂实验教学中,活跃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时,在讲到氨水很容易溶解在水里的部分时,教师就给学生演示了氨水的“喷泉”实验。当红色的“喷泉”在烧瓶中展现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学生还沉浸在实验现象中时,教师提出要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回答得很正确。接着教师又问:刚刚用到了吸了水的胶头滴管,如果没有胶头滴管,你还能让“喷泉”再次出现吗?学生沉思片刻,开始讨论、交流,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连在尖嘴玻璃管上的橡胶管,让它吸入水,然后挤压它,也能看到“喷泉”。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进行实际演示,结果并没有看到“喷泉”,究其原因是橡胶管很短,能够吸入其中的水量很少,这样就很难把水挤入到烧瓶中。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既然是橡胶管太短,那就连接上一个长些的,这样就能吸入足够量的水,就能看到“喷泉”。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把止水夹打开,然后对烧瓶进行加热,就能看到“喷泉”,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解释该实验改进的原理。

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利用奇特的实验现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致使学生为了弄清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会很专注地进行思考、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强化探索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的今天,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的探索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自己对实验的思考、分析,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时,在进行到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实验部分时,利用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可是学生经过观察并没有看到很明显的实验现象。教师这时就鼓励学生重新思考、探索、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看到教师的实验完成得不是很完美,就产生了一种一定要想出好方案的想法,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分析、探究新的实验方案,经过学生的思考最后给出了改进方案: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滴加指示剂的方式来观察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事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这时溶液就显示出红色,然后通入二氧化硫,如果红色消失,就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针对前面学生的实验方案,有学生就提出通入二氧化硫后溶液的红色消失,也有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导致的呢?学生纷纷点头赞成第二个学生的见解,这时教师就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验证前面学生的方案是否正确呢?促进学生进行探究。

三、手脑并用,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验为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产生实际问题和思维并存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获取纯净的水》时,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个烧杯、一些沙子、一些绿矾,让学生把自来水注入烧杯,然后取一些沙子放入烧杯中搅拌,模拟出河水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取适量的绿矾放入“河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自己设计表格来记录“河水”的变化过程。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很活跃,一边观察“河水”的变化,一边还不时凑近闻闻有没有出现特别的气味,最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大多记录了在观察的过程中“河水”是否变清澈、有没有产生异味、能否再次饮用。

教师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在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中自由发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思维。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