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图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为新授课或练习设置的插图,每一幅图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人文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的改编,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了乐趣,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与喜爱。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情境图,使情境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是教师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信息,解决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4页中跳绳的情境图,是有关8的加法教学。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展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项活动,学生很快发现了“和是8 ”的相关数学信息。观察思考后,一个个迫不及待、兴奋地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一幅情境图,学生从性别、着装、发型等方面找出了蕴含的6条数学信息,汇报时学生情绪高涨,他们为自己不同的发现感到自豪。交流汇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渗透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环境中,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完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2页的教学内容时,我出示了超市这一情境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商品分类、摆放规律,学生讨论后发现:超市物品吃的和吃的放在一起,穿的和穿的放在一起……由此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意义:把同类物品摆放在一起,可以让人快速方便地找到我们要买的东西。学生初步建立了分类的概念后,我以故事形式引入“小明的家”: 小明的妈妈出差了。小朋友们猜一猜,妈妈不在家时,小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一看情境图中摆放凌乱的物品,有学生忍不住笑出了声。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抢着交流:“小明家有小汽车、熊娃娃、故事书……”我再点拨:“你们自己家里有这些物品吗?和小明的家比较一下,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小明的家太乱了,书、布娃娃、皮球满地都是……”“你愿意帮帮小明吗?这些东西该怎么摆放?”老师给出问题后,学生短暂地思考,很快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们汇报的方案实际就是按不同种类摆放。

这节课的分类活动非常简单,仅要求学生把一些原来无序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却是渗透分类思想的一次启蒙教学,它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拓展提升,借助情境图渗透人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的数学故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比较爸爸、妈妈杯中的水,哪杯少,哪杯多?结束授课,学生交流了本节课学会的知识点,还从数学故事中反映出淘气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教材第16页的高矮教学内容:情境图主题鲜明,学生汇报交流了电视塔大楼高,中医院大楼矮,雪松高,柳树矮……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时,还有学生汇报了淘气和笑笑护送老奶奶过马路,他们孝敬老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节课后留一点时间,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这些点滴的交流,也正展现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生活中,这些点滴的人文素养也会影响他们。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他们会自觉地去模仿这些正面积极的行为,比我们平时反复的说教有效多了。

对于刚从教育技术到小学的学生来说,每天要有一定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有限,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既降低了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