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示错误,确立主题,对比中激发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全面、不完善,从他的角度看错误是“正确”的,如果直接告诉他这是错误的,会让他感到困惑和不服气。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必急于给学生解释分析,而应尊重学生,给学生阐述观点的机会,使不同的观点展示在学生面前,“他的观点与我不同,谁的对呢?”这样问题自然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入了课堂讨论的主题,学生对比分析的积极性也很高涨。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工具,四人一组,通过小组讨论选择相关的实验工具探究圆锥的体积,有的小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进行实验;有的小组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都非常积极地装沙子、取沙子、测量沙子的体积,在实验结果展示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学生甲: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乙: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学生丙: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面对这样的错误生成,教师不要拒绝错误的出现,而是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利用小组之间的对比确立探究的主题,抓住解决课堂矛盾的关键点,引入学生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关系的探讨,在学生的对比观察中,发现使用圆锥和圆柱的底、高不同造成了结论的不同,从而深刻理解了“等底等高”,学生也在欢快的探究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课堂的氛围和谐融洽。

在看似“错误百出”的课堂实践中,虽然学生在障碍中走了一点弯路,但却可以在实际过程中思考问题,学生学会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对信息的辩证批判,使学生的理解更深、体验更真。

二、将错就错,分组合作,争论中学会明辨

例如,在学习有关“去括号”的知识时,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学生学习的效果都比较好,在进入练习环节时,我让两位学生解决这样一道题:(9y-3)-2(y+1)+ 1。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解答:“解:原式= 9y-3-2×2y+2+1=9y+4y=13y”。

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可以不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采取让学生“自我医治”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过程与另一个学生的解题过程相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探究,学生不仅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有效避免了在以后的练习中类似错误的发生。

这样的将错就错,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到紧张、胆怯,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建立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使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综合判断,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练就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品质。

三、节外生枝,顺势而导,反思中凝练方法

例如,在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以先邀请学生观察、触摸平行四边形,在不断变大、变小中思考、表达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推导。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之后,终于有一个学生带着发现后的兴奋走上了讲台,像“小老师”一样为大家讲解:一个长方形稍稍一拉就可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几乎全班的学生都答了“7×5=35”。显然,“长方形面积计算”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试图利用“邻边相乘”这一旧知识来解决问题,使课堂变得有些糟糕。对此,教师再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问题,将学生手中的长方形对边一拉、再拉,四条边几乎成了一条直线,这时再让学生回答图形的面积。学生愣了一下、面面相觑,片刻后开始窃窃私语,相邻两边的长度没有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明显变小了,学生开始尝试利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究,在不断地尝试、分割下,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的“错误”自然、真实,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学会反思,这就是“错误”为课堂带来的正能量,让“节外生枝”变得更具生命力,为课堂增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错误”是学生个性和灵性的别样展示,是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数学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