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升华。那么,如何构建灵动鲜活、孩子喜欢、社会满意的新型语文课堂呢?

一、生活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营造成一个生活化的场所,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现出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再从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中走进课文场景,置身其中去体验语文、感悟语文。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琴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五十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这种教学,不仅让语文课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了语文课堂,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感受、品味、积淀”生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走出“乏味、迷惑、痛苦”的学习困境。

二、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课堂就是“学堂”,“学堂”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设计,关注学生主体,使课堂充满人文和民主氛围。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呢?我认为必须由单一的问答式教学转变为平等的对话式语文教学。平等对话,起始于问答,又超越了问答。在绚烂多彩、广阔神奇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与古人、与今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师生的多边对话活动中,将优秀的文字作品内化为语文素养,形成对未知世界和对人道、人性、人情的自觉关注。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平等对话来学习对话,学会对话,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优先的原则,不断创新提问的行为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情感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体验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字字句句总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讲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富于激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素材,应用各种手段,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用牵动情感的语言,或以传神的词语点拨,或用声情并茂的诵读,或对生动情节的复述,或通过优美画面的描绘,把作品中的“情”移入学生心中,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披文方能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文辞解析,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开放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活跃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以思维为主攻方向,语文课堂应充满思辨色彩,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智慧性的教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审视、辩论和感悟。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的某个片段为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

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人情化、人性化、生命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究活动过程中牢固掌握双基,再现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生命整体、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