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小学生们理解古诗还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为了让诗文更加清晰易懂,诗中的寓意更加明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一、美读,飞扬诗情

朗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读的过程中,排查生僻字,对每一句诗句进行快慢节奏的划分,标注抑扬之处,区分重读轻读,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基调进行初步的了解。例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老师先纠正“绦”字的读音,再根据诗意给每一句划分节奏,每个名词间隔开,重读之处加着重符号,在疑问句处注意语气的转变,由老师范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心情。用心朗读是学生们体会诗句情感的很好的途径,抑扬顿挫之间都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美读,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逐渐走进诗的同时,帮助学生背诵记忆。

二、补白,放大诗情

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古诗的语言又十分凝练,在熟读诗文之后,学生们或许还是不大明白诗句的意思,这时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白。

1.补画面。例如,在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时,老师根据诗意描绘了一只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向着天空鸣叫,白色的羽毛抚着清澈碧绿的湖水,红色的鹅掌在水下划水。整个画面中一只鹅在春色中悠闲游水的画面栩栩如生。在古诗教学时,将晦涩的诗文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古诗学习生动有趣,勾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放大画面。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老师在向同学们描绘了全诗的整体画面后,又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重点描述,在这一句中,诗人用到了虚写的手法,来体现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在古诗教学中,放大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感情,更加明确诗文的大意和诗的主题思想。

3.补情节。学习《示儿》时,老师在讲解了诗文大意之后,又向学生讲述了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国家破败,许多土地被敌人占领还未曾收回,而诗人已经重病不久于人世,心中仍然挂念着国家的安危。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写作背景与诗文大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作诗的意图和要表达的感情。有了完整的情节,可以使得古诗教学课更加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赏景,捕捉诗人的情感

在小学教材中,还有一类很重要的古诗是赏景的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达更深层的寓意和情感,在学习赏景类的诗时,重要的方法是捕捉诗人的情感。

1.以诗人之眼观物。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老师在教学时,先对诗人笔下的园进行分析,对他的描写进行分析,“苍苔”“关不住”“红杏”等都是诗人眼中景物的特点。在赏景诗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以诗人的视角来看待景物,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进而对诗人写诗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2.揣摩诗人的构思。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带领着学生对诗人写景的顺序进行了分析,诗中写了远景,写了近景,先整体后局部,通过揣摩诗人的构思,来找出诗人写诗的重点。在赏景的诗中,要想明白诗人写作的重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是寄托的寓意,就应当对诗人的构思进行揣摩,这种构思往往体现在诗人写景的先后顺序上。

3.问一问诗人的态度。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时,老师着重向同学们分析了诗的后两句,诗中诗人描绘了无限好的光景,最后一句“只是近黄昏”表达了诗人的态度,他在看到无限好的夕阳时,感觉到时光将逝的遗憾,这就是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态度和感情。在赏景诗教学中,要关注诗人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来问问诗人写作的态度,明媚的景致一般是喜悦之情,而悲凄时,诗人笔下的景物自然也是伤感的。

总之,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老师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到诗中的世界,像跟诗人对话一般学习,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味与美好。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得课堂活色生香的同时,也让学生们爱上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