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总体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作为历史教师,要从历史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开展课堂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三个方面展开。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专题,在每小组内部又细分。比如“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组,又可分为服饰组、建筑组等,每个小组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我要求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根据各自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比如服饰组的学生,不仅搜集到了近代以来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新式服装的照片,而且还就“中山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内容丰富多彩,讲述也生动有趣。每一组展示后,我还特别设置了“现场问答”环节,顿时,课堂上讨论问答的气氛非常浓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一次的展示课,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历史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资源。比如高二历史选修1,以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为主要内容,主要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这三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改革成败的因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本的有效资源合理利用。如探究活动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内容后,进行中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归纳和比较的能力,以及结合历史背景联系、推理的能力。所以,作为历史教师不应该忽视探究活动的价值,不应该将探究活动作为自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而应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历史枯燥、难学是很多学生共同的认知,在他们眼里历史就是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课本上干巴巴的几个知识点,所以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状况,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备好课、上好课,另一方面要多组织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无处不在。现在,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研学旅行和实践游学活动,这也是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时机。我经常利用学校的实践活动或假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课本上仅仅对抗日战争的情况做了总体性描述,学完了这一课很多学生仅仅记住了几场战争、几个人名、地名,认识并不深刻。陕北正是当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抗战时期的历史遗迹。因此,在学习完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带领学生到当地抗战遗迹去参观,在真切的历史场景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的艰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上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