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数学故事这一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展开数学思维活动。陈景润曾说过:“数学的世界是变幻无穷的世界,其中的乐趣只有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数学故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五彩斑斓的数学之窗,让数学的味道更加浓郁、芬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点滴体会赘述如下。

一、有故事味儿的情境,让学生情绪更投入

于漪老师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堂伊始,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必然选择。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有很多,而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数学故事本身就是情境的一种,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强有力素材源头,将故事融入到情境中去,可以深度契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让课堂教学情境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质,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卷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动画形式出示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卡通形象,将学生带入到他们所熟悉的《白雪公主》故事情境中来。在故事情境中,教师让学生数一数“这位美丽的公主有几位好朋友”,再在小矮人手中的气球上出示7、14、21三个数字,启发学生思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这些数都和几有关系呢?”“如果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从而得出1个7是7,2个7是14……在故事的渲染中,学生以快乐的心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二、有故事味儿的探究,让学生思考更沉入

布鲁纳曾提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探究往往变成了教师指令下的亦步亦趋,缺乏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必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具有故事味儿的探究,在故事的渲染、烘托下,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纯理性思考的枯燥感,增添了数学探究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故事人物、情节的引领和启发中,加强自我挑战意识,感受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探究方式,加深探究的经历体验,唤起他们与故事人物、情节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一探到底”的理想境地。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活动课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强化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之和这一概念,从而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奠定认知基础,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盼盼减肥》这一数学故事。故事中,盼盼发现自己越来越胖之后决心减肥,每天绕长方形操场跑一圈,但爸爸发现盼盼是沿着内圈跑,于是要求他改为沿着外圈跑。这一故事中的矛盾——内圈和外圈,很容易就将学生思维集中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提升对于“周长”的理解。

三、有故事味儿的练习,让学生实践更深入

波利亚曾说过:“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如果想成为解题能手,你必须解题。”练习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巩固基础和熟悉技能的必经环节。如果仅仅是单一地让学生做题,那么练习就失去了应有的本意,成为了枯燥无味的机械劳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设计具有故事味儿的练习,可以鼓舞学生的练习热情,调节他们在数学练习中的精神状态,在寓教于乐的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单一的练习中挣脱出来,积极地展开多种形式的练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纳税问题”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在练习中加入了背景故事,故事中熊大和熊二准备在街头开一家文具店,可是他们不清楚当地的营业税征收情况。这就要请学生们来帮忙,可以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或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帮助熊大和熊二计算一下,在不同营业额情况下,应当根据怎样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和其他相关费用。这样具有故事味儿的练习,脱离了刻板的计算,推动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现实,起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融入了故事味儿的数学学习,更是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数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促使学生实现“想学、要学、乐学”的质的心理飞跃,让他们在数学的天空下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