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反映了一个共识,即新时期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已经正式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具体要求变成现实。透过名称变化,并结合当前讨论热烈的学科核心素养来理解这种名称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考虑到课程标准的延续性,这里仍以此名称指称学科,但其核心素养内涵需要作出新的理解)。

一、道德与法治成为课程教学的两条主线

“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其实是将相对笼统的课程概念指称变得更为详细。需要强调的是,名称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思想品德”不重要。恰恰相反,通过“道德”与“法治”两个通道的知识构建,最终要提升的仍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这也是本文沿用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名称的一个原因。

很显然,“道德与法治”意味着本课程在初中阶段的主线就是“道德”与“法治”。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呢?这里就可以从道德与法治两者的关系及实现途径来理解。1.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的两条主线,法治是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而道德则意味着人对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这是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形成的两根支柱,也意味着初中学生在构建课程知识、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可以有两条更为清晰的学习线索。2.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体的道德与法治实例分析及生活体验,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譬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课“青春的脚步”中,以“生活在线”引入,让学生在“新奇与忐忑”中认识并感受新的中学;通过“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校园新生活”中强化“我是中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中,笔者明确感受到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的认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认知。总的来说,通过道德与法治两条线索,很好地让以生为本理念成为课程的基石,这是课程理念落实的重要思路。

二、学科核心素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道德与法治来帮学生形成必备品格与能力,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个成长的意义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学科核心素养来支撑的。

例如“陶冶高雅情趣”这一内容,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应当是力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生活中,多一点情境,品位就大不一样”,并能够让自己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很显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高雅的生活情趣是核心素养的有形体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1.让学生领略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具体状态,如教材中的山之韵、水之秀等。但根据生活经验,这个时候学生会认为这些情趣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2.让班上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喜好”(此时不强调情趣),然后让所有学生比较他们这种生活中的喜好与名人名家情趣的差异,并从人生成长角度猜想,如果将这些喜好坚持下去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让生活变得快乐和有意义的的习惯,那是不是就是一种情境。3.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总结:情趣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情趣就是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为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从而让自己的言语、动作、神态等充满智慧与趣味。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情趣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就有了可能。这其实就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程名称变化引领教学观念积极转变

课程名称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是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但真正在教学中落实却极其困难。笔者以为如果能够真正在教学中把握道德与法治两条主线,并将教学内容围绕这两根主线展开,那学生在学习中就一定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体系中分别应当得到什么样的考量,也一定可以认识到对于一些生活现象应当从什么样的视角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唯其如此,才能证实教师对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真正触摸到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