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本,都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的。这些美文的反复朗读无时无刻不在点化和润泽着生命,因而语文的朗读便成了课堂教学成功的点金石。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朗读对于语文的重要性。

当我们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学生的读书声早已被老师的反复讲解所淹没。最让人不解的是,有的老师把朗读当成课堂教学的简单过渡,朗读也就成了“乱读”“滥读”。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听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集体朗读课文,看谁的声音最响亮。于是,老师起了头,学生就读,开始学生还大声朗读,声音洪亮,也有感情。慢慢地,有的学生掉队了,再后来,有的学生干脆哑巴了,有的甚至东张西望,再看跟读的同学也都显得很疲惫的样子,感觉一分一秒都很煎熬似的。终于读完了,有的同学长出了一口气,彼此相视笑着。这一笑让我印象极深,是艰辛读后的舒心,是内心的轻视,是囫囵吞枣的释怀……表面看课堂书声朗朗,试问学生真正收获了多少?课堂的效率又有多高呢?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听老师读时,也往往会和自己比较,可以主动改正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和错误。我平时在课堂中也善于朗读,记得在教授《春日偶行》时,我就是自己配乐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在结尾让学生配乐朗读,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对于古诗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二、朗读形式要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朗读时,如果只是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单一,甚至枯燥,也会影响学生的朗读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领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使用。下面就领读、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说明如下:

领读: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这样的朗读指导,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进行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自评时可以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感觉自己读得怎样。他人评时既可以评朗读的感情,又可以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可以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读: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指导《第一次抱母亲》朗诵时,我用阎维文的《母亲》做了背景音乐,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方便学生理解文本,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朗读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读可以领略世界的风光,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怀,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真正的课堂,最动听、最响亮的便是书声。语文课上,让悦耳的书声成为师生精神律动的音符,语文课上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师生感情对接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