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时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信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可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有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了,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太枯燥了,又不能随意玩。我针对这种情况,想办法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首先在大屏幕上设计了一张“手抄报”,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报头是“雏鹰报”,版面内容有名人名言、笑话、作文、数学等,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抓住了学生们这种求知的心情,授新课,及时把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写封信、设计课程表等。这样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二、提升教学语言艺术

1.准确规范,严谨精炼。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 “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2.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3.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强化创新意识渗透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 的泥淖,我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

2.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对疑难问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人以“渔”,对“怪”问题以及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合理成分。要遵循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

3.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或自制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如让学生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画、拼、编、图案着色等手脑并用的活动。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