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教版教材来说,名人故事类文本比较常见。其写作特色一般都是通过各种写作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生存状况,继而从中感悟人物特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浅析名人故事类文本解读策略,以便引导他们在对话中感受人物魅力。

一、借助故事,感受人物魅力

对于名人故事类文本来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来反映人物性格,因而解读此类文本,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概括,故事分析,以便与人物对话,体验人物魅力。因而教师在文本教学中,需要借助故事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几件事情,而不写其他事情。

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关键词语,抓住主要内容,继而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比如针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所选择的事例是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故事。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还需要懂得取舍,能够抓住主线进行概括,这样有助于提炼文本主题,便于整体把握。

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人物进行剖析,重点围绕人物性格特征、故事典型意义,还有事例之间详略关系。比如针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中谈迁两次编写《国榷》,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重点是体现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而对于《詹天佑》来说,其选择的三件事主要是反映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而且还能通过故事,与人物对话,继而实现深度共鸣。

二、借助场景,感受人物魅力

所谓场景,就是描写文本人物活动的场所。对于名人来说,他们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对于场景描写来说,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为表现人物特征而服务的。通过场景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可以寄托人物情感;可以衬托人物性格等。

一方面需要联系写作背景。比如针对《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如果放在现在,也许仅仅是个案,但是联系当时背景,就会从中品析出这个故事的重大意义。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贫民弱,在国际上一点地位也没有,所以外国人才会瞧不起徐悲鸿,瞧不起中国人。徐悲鸿励志学画,不仅是他个人的成果,更是中国人的成功。这不仅可以扭转外国人的看法,而且还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因而其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需要联系自然环境。比如《詹天佑》这一课中,就多次描写修建京张铁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詹天佑来说,这些恶劣环境,是他工作的困难,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化困难为动力,提前两年修好了铁路,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的藐视。这种环境描写,更多的是为了烘托詹天佑的聪明刻苦,烘托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借助细节,感受人物魅力

相对而言,对于名人故事类文本来说,一般都有体现人物品质或性格的细节描写,这类描写往往内涵比较丰富,是文本人物所特有的。对此进行品析,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细节品析,了解人物,以便深度把握人物特征,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一举多得。由于篇幅关系,这里笔者重点列举神态与动作描写,以便从中感悟人物魅力。

对于神态描写来说,一般侧重于文本人物脸部表情刻画。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脸部表情,可以更好地洞察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针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中谈迁的神态描写,即“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通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谈迁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对于神态描写来说,最好的方式则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行换位思考,实现深度共鸣。对于动作描写来说,同样也是表现文本人物性格的主要方式。思想决定行动,通过动作分析可以透视人物的思想变化。即便是面对同一件事情,人物性格不同,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比如针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中有一处动作描写:“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里的一个“摘”字,经过仔细品析,可以从中品析出彭德怀的痛苦、不舍、愧疚、怀念的心情。

总而言之,针对名人故事类文本解读,其策略还有很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要扣住“人”和“事”进行分析,继而从中品析人物性格,以便通过与文本、作者乃至人物对话,实现深度共鸣,为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