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即在教学场域内,师生应当充分展示自身潜能,释放综合素养,积极进行多边互动,共同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混合式教学法也随着 “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发展节奏应运而生。那么,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一、 定位:师生应当平等地分享对历史事实的认知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发生,师生的解读不尽相同。如何调和师生认知上的矛盾,构建和谐师生互动的氛围呢?这就必须切实定位师生的权利,平等地分享互联网资源,平等地点评彼此的分析、判断。

笔者在教授“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首先提供了一组互联网资源,然后使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历史教材在微机室和学生一起研读,并且设计了系列问题:“五四爱国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启示;“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及启示;“五四爱国运动”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人生智慧。

交流中,师生的认知有交集、有差异。通过互动,师生的认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中发现教学的智慧,研读教材就是历史思想形成的过程,就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就是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体验。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利用微课、互联网资源促进师生各自的研读,一方面利用教师学科专业的优势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平等分享,这样我们能够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提高机会。现代背景下,师生拥有的历史资源从理论上都是等同的,我们无法遮盖历史的真相,无法阻挡学生根据大量的事实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我们应当预备着面对学生发表颠覆传统的历史观点情形的出现,并且作好辩论的准备。

二、 调控:教师精准的掌控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扶助

无论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只是将它们有机融合,以使教学活动取得最大化的效益。任何偏废一方的做法都是走向极端,无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有效而精准的调控是不可或缺的,究竟什么时候使用现代化技术,什么时候教师专注讲解,都要拿捏得当。请看:

请学生收看视频毛泽东《七律·长征》,播放完毕后。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生:红军很了不起。

生:万里长征在毛泽东的眼里变成了轻松的旅程。

师:其实,事实并不轻松,而是异常惨烈,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咱们一起认真研读教材,选看相关资料,也可以随时百度一下。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简单的对话后随即退出多媒体视频的收看,转而让学生研读教材,并且相机而动,再次利用多媒体资源查找资料。这样,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的研读和学生的研读相结合,一起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教师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帮助困难的学生搜集、研读资料。针对长征是红军的逃跑还是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是侥幸还是历史的必然等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去验证种种假设。这样,“双主体”思想在混合式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退让:教师适度的退出促使学生积极的进取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占据课堂活动的主要时空,严重削弱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适度的退出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近课堂活动的中心地带,而促使学生真正能够活动起来还要依靠多媒体资源的帮助。这个过程教师主导地位的彰显就是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抛出关键性问题,以此引领学生,确保课堂活动的方向不会偏离课程目标所限定的轨道。

历史学科以文字、图表为主要载体,初中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只是他们缺乏对历史材料科学、辩证的分析,所以给予方法的指导、具体学习任务的安排是教师有限退出课堂活动中心地带的前提条件。

比如,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红军长征的缘起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不可能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如果教师口授式的告知,则给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反而不利于学生历史思想的构建。那么, 教师就应当大胆退出,放手让学生充分接触第一手资料。

总之,当教师把自身当作一位学习者,和学生一起享受历史发现的过程时,历史教学效益就会提高,“双主体”思想就会得到充分落实,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