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朗读和默读的重要功能,使学生能够用普通话对文本正确、流利且充满感情的诵读。不管是文本阅读的准确程度,还是流利程度,对于孩子们而言都不在话下,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却非易事。

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朗读”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阅读情境,用以充分激发他们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此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段视频——人民子弟兵劈波斩浪,勇救群众。同时,配上一段充满感情的独白,由此对学生产生了多感官刺激。这段视频中,不仅有人民子弟兵保卫大堤的感人场景,还饱含着为保护人民财产不怕牺牲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触动。接下来,我引导学生针对第五自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视频资料的渲染,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他们基于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充满激情高声朗读:“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们的感情被充分激发,取得了非常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引发想象——促进“感情朗读”

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因此,在开展阅读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以文本情感入手,通过朗读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体会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这也是保证感情朗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触摸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朗读是真正充满感情的朗读,也由此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文中标记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同时说明喜欢的原因。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样一句话——“摇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我引导学生展开有感情的朗读并进行引导式提问:“同学们,应当怎样读这句话,才能够读出其中的感情呢?”有学生认为:“妈”字应该读快一点,这样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作者急切的心情。而有的学生认为:“妈”字应当读慢一些,能充分表达作者对于摇桂花的企盼之情。于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了争辩。此时,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体味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去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有效地掌握了感情朗读的方法,有效提升了他们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深度交流——升华“感情朗读”

为了能够实现感情朗读,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体会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由此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深化,更是对文本情感的有效升华。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中的第二自然段,将描写小英神情的句子标出来,再次进行朗读。接下来,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你们能够了解小英‘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眼圈红红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文本内容展开重新品读,从中体会到小英自卑以及自闭的内心情感。在品读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时候,针对其中出现的两次掌声以及小英的不同反应展开个性化品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感。在教师启发式提问下,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能够更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内涵,那就是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应当珍惜他人的掌声,更不能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感情朗读,可以为他们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培育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升了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