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今天的新诗,诗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有生命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诗的数量浩如烟海。重视小学儿童诗教学,首先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新课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兼具诗歌性和儿童性。特级教师王菘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一方面,它运用凝练的语言,借助诗歌的技巧和形式,使其富有韵律节奏感,极具抒情性和意蕴美。另一方面,它站在儿童的视角,描绘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更易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从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来看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书面语的,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简单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恰好符合了这样的要求。另一方面,儿童诗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孩子们非常喜欢。儿童诗所透出的儿童活泼的天性、不受束缚的幻想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儿童诗教学的现状和成因

我在本校一二年级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展开调查研究,再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当前低年级儿童诗的教学现状进行以下分析:

1.忽视文体。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即诗歌的节奏、音韵或格律;“绘画美”是指诗歌语言具有直观性和画面感;“建筑美”则是从整体外形上看,诗歌的“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今天的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把字字句句讲得过多过细,生怕学生心中所想与参考答案有出入,缺少了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使儿童诗的教学失去了美感,这就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得儿童诗失去了本来的“诗味儿”。比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这篇儿童诗时,有的老师提出把“满天”和“满地”这两个词用“词义相加法”进行理解,这本身是对学生解词方法的指导,但是放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就有些不伦不类了,不如借助图片,让孩子领略诗歌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2.缺失童趣。

世界上最美丽、最真实的是童心,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富有个性的,因此他们的语言也是充满童稚的、富有灵性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往往用成人的眼睛和心灵去干预学生对童诗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努力说出教师心中所想,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使儿童诗歌的教学缺少了童真童趣。以《雨后》这首诗为例,在理解“小哥哥”形象的时候,一位新老师过于强调课文中的“痛快”一词,而忽视了学生的表达,其实“尽情、自由自在、玩儿疯了”这些答案都可以表达出“小哥哥”的心情,不必拘泥于某一个词语,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3.技巧繁复。

儿童诗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表达方式,是充满生机和意趣的。然而,教师常常混淆儿童诗与古诗的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成人的朗读,缺少属于儿童的思考与表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结合这些,不同学生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表达则不同,所以儿童诗的朗诵无所谓好坏,只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心中所想即可。在指导朗读《大海睡了》的开头几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轻轻地、温柔地读,有一个女生在读的时候,是声音渐弱的,因为她认为“大海是渐渐进入梦乡的”,这个答案给我带来了欣喜和感动。

4.缺少积累。

一方面,孩子的心是充满好奇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草木虫鱼,这大千世界有太多美妙的事物值得他们欣赏、赞美和歌颂,儿童诗就打开了通往奇妙世界的钥匙。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重在积累,如今大多数学生仅仅接触到课本中少量的篇幅,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对儿童诗形成全面的立体的感受,难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儿童诗教学设计研究

一年来,我通过说课、磨课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认识,探索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的有效途径,分别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三》《鲜花和星星》;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会走路的树》《水乡歌》等多节公开课,获得了领导老师的认可。现把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儿童诗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学生非常喜欢读,因此,我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边诵读边感悟,体会诗歌的韵律与情感。比如在教学《识字三》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要求他们“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最后提出“创设情境,读出美感”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借助画面、文字、想象等手段,将词与词之间的留白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体验,再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水乡歌》一课,我借助《太湖美》的音乐视频把孩子带入江南水乡柔美与幸福的情境中;又准备了图片,向学生展示水乡景色的优美、物产的丰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学生在诵读时,脑际出现的或是一个优美的情境,或是一个幽雅的意境,或是一个生动场景等;耳畔就会感受到诗歌的鲜明节奏所带来的音乐美。

三、儿童诗写作的方法指导

1.句段仿写。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充满童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诗。通过反复的诵读与理解,孩子们往往会被童诗营造的情境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这时,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先观察特殊的诗句,找出一些特定的句式,再引导孩子借助这些特殊的句式进行练说和仿写。对于那些感到困难的同学,老师也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图片素材,让孩子们有了美的体验,这样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鲜花和星星》这首诗,我引导孩子发现相同的句式“我最……,这里……,那里……,真比……”,之后要求孩子们利用句式在小组内进行练说。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小组因为平时缺少积累,没有素材进行仿写,于是我又出示了“白云朵朵、牛羊成群、果实累累、波光粼粼”等画面,孩子的思路很快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奏响了美妙的儿童诗乐章。

2.生活即诗。

儿童诗就是一个充满着童年快乐的世界,让我们带着孩子在童诗的世界里嬉戏。儿童诗源于儿童的生活,我经常倡议家长带着孩子们走进乡村,在那里,好奇的孩子探索美,纯真的眼睛捕捉美,美好的心灵感受美。他们在体验、观察和思考中,感悟真善美。点点滴滴的感动融入诗句,酿成诗情画意。一个学生在抓鱼之后写道:

捞捞捞

跑跑跑

小鱼小鱼你别调皮,

快快让我抓到你。

——学生陈奕帆作品《鱼儿乐》

长啊,长——

在未来的某一天里,

我会长成

扑面而来的绿意。

——学生夏欣妍作品《绿意》

这样稚气可爱的画面真的只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才能描绘,她们善良纯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最纯真的笑容,他们用童诗记录童年,用童诗延伸快乐。

3.想象即诗。

孩子的想象其实比银河系还要美轮美奂、令人赞叹。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孩子们往往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营造出浪漫而有趣的童话世界,孩子眼中的大自然奇妙美好。多少美妙的情景在孩子们童年的梦境中徐徐展开,只要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插上想象的翅膀,轻盈灵动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时而悠闲,

时而匆忙,

和俏皮的星星捉迷藏,

与嫦娥玉兔相约在月亮。

——学生李思蒙作品《挥着翅膀的女孩》

沙沙,

是绿叶苏醒的声响,

啾啾,

是虫鸣把世界点亮。

——学生郑思源作品《我的秘密花园》

当我看到孩子们在童诗创作过程中展开的笑脸,我就更加坚信:儿童诗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小诗人,而是要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和画面带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还有一方净土,等待他们浇筑;希望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在文学的殿堂里翱翔;希望他们有一双眼睛,能够透过喧嚣,看到更纯净深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