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非语文的内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了(天文、地理、历史等)综合课,语文教学的“本色与真实”随之流失。那么一堂语文课的本色是事无巨细的传授?是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是情感说教?我认为应取决于执教者、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只要把握了这三者,语文味儿就体现出来了。

一、提高教师综合教学业务水平,严格把好“语文味儿”这一关

语文味儿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唯美境界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和谐统一。教师要革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观念,钻研教材大纲,博览群书,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利用、强化进而扩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业务水平,以“语文味儿”的浓厚程度影响语文课堂教学。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还其庐山真面目

语文是人文生活的体现,就要有审美情感,有文化积淀。教师应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能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一堂好的语文课,要科学地二度开发教材,压缩课堂上大量的非语文手段,把听说读写和品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味儿”真正教出来。

大量诵读,体味汉语言的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通过品读来体味语言韵味的,在朗读流程中有明确的指向: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要求读准读顺,以至背诵、积累语言;其次是细读,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是熟读,用心灵和作者零距离感应,领悟文本的本质,感悟人情。如我执教《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剑桥大学的校园景物,展现诗人当年离开的情景,再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自读、体味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培养其语感。其次组织小组合作诵读,谈各自的理解感悟,然后小组间朗诵竞赛,集体交流诵读的体会,最后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而确认诗的主旨,达成共识。

三、张扬师生个性,激发语言魅力,体现语文的内涵美

语文味儿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谐统一、张扬教师个性和培养学生个性的统一,语文高效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教学方法,用自己的个性、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我执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入:秋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容易忆起“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类伤春悲秋的优美诗词!现在,正值深秋时节,恰好学习《故都的秋》,这更能勾起我们对深秋的忧伤之情。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小院的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学生进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唯美世界,深刻体验了诗词的语言魅力,最后师生共同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强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抓住文本个性,体现语文味儿

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要让学生学会感受,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在学习《出师表》时,学生就应该痛快地哭,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感动;在学习屈原的《湘夫人》时,就应该面露凄凉的表情,语调悲戚,感觉秋风瑟瑟迎面而来……语文文本赋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展现不同的味道,培养学生不同的情感,挖掘学生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想上出有语文味儿的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反思语文课改,摒弃课堂中非语文的浮华,追求本真;博览群书,具有语文味的书卷气;让学生正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使其对语文产生浓烈的兴趣,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进而师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