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名师之路培训听取了韩兴娥老师的讲座——让海量阅读伴随孩子成长。听着她讲述自己的教学模式、喜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成果,我内心澎湃,暗下决心,要向名师学习。随后我又参加了山东淄博中国第一届“课内海量阅读”年会。零距离感受草根老师们怎样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新的教学路径,同时也感受海量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变化,经过实际的参观学习更加深了我将海量阅读引入课堂的决心,返校后就自己琢磨着、试验着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着。这一尝试转眼两年了,这种理念的转变让我看到孩子们可喜的变化,虽然成果没有韩兴娥老师的效果那么佳,但在同年级中,自己的学生语文方面的小优势已凸显,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看着这些小成绩再回想两年的经历感受颇深。

首先,自己要耐得住寂寞,随时充电。

海量阅读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这是试验后最大的感悟。最初自己的理解是跟着孩子一起读,会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老师都是提前备课,低段的课程浅显老师读时拿来即可,但要考虑低段孩子的特点,老师就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中高段孩子阅读书籍面增大,老师的知识积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备课,翻阅大量资料,要考虑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制检测题等。同事们在办公室谈天说笑时,我却埋头查阅资料,想着怎么样使孩子读得有效果。在异样的目光中充电、学习、进步。走进课堂听着孩子绘声绘色的讲解,交流自己的收获,此时才感觉辛苦是值得的!

其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重视知识积累。

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只有根深才能蒂固,只有学生有了阅读量的积累,才能激发出更多的能量。我是在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试验的,借鉴韩老师的阅读推荐,我的学生从一年级的推荐书籍零起点阅读,《成语儿歌》《歇后语儿歌》《俗语、谚语儿歌》这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背诵兴趣,随后我们又穿插阅读中外优秀作品、绘本、诗歌,从形式上丰富孩子的视野,多方面接触更多的文学体裁,在教学时还需要老师掌握教学进度要做到温故知新。

再次,注重课堂形式多样化,促使孩子习惯化.

两年的阅读之旅中,由最初的简单的个体读、小组读、集体读、接龙读、重视读到现在利用多媒体手段从听、读、赏、悟、议,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课堂生动鲜活,阅读时带着明确的任务,读后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这种形式的长期训练,孩子们已形成习惯,在读的过程中不是盲目地读,而是有目的性地读,很自觉地读;听的过程知道想,知道学习怎样读得好听,抑扬顿挫,语调优美;赏的过程知道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变化,体会人物内心感情;议论时能有条不紊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将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融合重组。

最后,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低段重视孩子的识字、认字,在大量的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学生达到一定的识字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中段孩子在白话文的大量阅读中体会不同文体,不同的写作手法,不同的表达形式。高段全面打开孩子的视觉空间,进入古文、地理、历史学科,不同的内容总有那么多的交叉点,让孩子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如学习《读论语 学成语》时,由一句“君子不器”联系到从古至今的文人雅士,再联系到“君子必器”,这样的引发,冲击着孩子的大脑不停地思考、联系,在这样的课堂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何等会思考、会学习啊!

探索之路艰难万分,我们现在是在名师成功的经验上实行拿来主义,一次讲座、一次观摩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理论,这种拿来主义还需要结合我们的课堂,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对症下药,不断改进,不断补充新的活力。作为忠实的“韩粉”(韩兴娥粉丝),我会一如既往地将海量阅读坚持下去,让我的学生伴随书香健康成长。生而为人,学而成师,看着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驰骋,我知道只要有这颗坚持的心,我想我就会走得很远,孩子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