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朗读手册》一书,漂亮的封面让我心动:一棵大树下,一位美丽的母亲捧着一本书在为孩子们读书,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这温馨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书,一页又一页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尽地为我们解答了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确切的数据让人惊叹,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和学术功底,处处折射出深思熟虑后的简洁与深刻,读起来轻松易懂,常有欣喜与冲动——努力做个古姆崔利斯的跟随者,让我们的学生也爱上阅读。

一、重视营造阅读环境,让学生想阅读

一个书香家庭更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一个有浓厚读书氛围的学校、班级也更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为引领学生走进书海,品读书香,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争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首先,学校努力营造文化氛围。校门口、草坪上的宣传牌及教室里的墙壁布置等都有与阅读有关的内容。其次,学校着力打造楼道文化。每层楼道窗台下布置阅读长卷均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楼道的东西两侧创建了开放的少儿书吧,为学生尽情享受精神食粮提供了好的去处。

可今年随着学生的增多,书吧的空间略显拥挤,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中来,如何腾出足够的空间让书本露脸,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阅读,便成了我们新的困惑。

“利用教室里的死角,比如在黑板与地板间装上导雨槽,作为图书陈列架,或者说将导雨槽切割好,并且固定在包括水泥墙的各种墙壁上,让许多图书得以露脸。”这样可以使每间教室的每一面墙,都清楚地展示着学生们的阅读书籍,让师生随时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境界!阅读了《朗读手册》,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充分利用墙壁,尽可能地为师生阅读提供方便,彰显学校重点所在,便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二、提倡分享朗读乐趣,让学生爱阅读

以前我们认为,让学生自主阅读是培养其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基本途径。但《朗读手册》告诉我:帮助学生延长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最好方式是读给学生听。 读故事给学生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书中说: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所以为孩子读书是有必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学校建议甚至将规定我们的老师也能坚持利用中午的阅读时间,每天为班上的学生读书。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倡导“用耳朵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主要依靠耳朵听老师读书,通过聆听和欣赏,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受到优美、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把握作品内容,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找到甚至能够影响他们一生的知识和智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停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一边听一边解决问题。有时还可引导他们对后面的情节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和书中的故事情节对比,感受故事的神奇。对中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留出一些时间来让大家讨论图书:故事的主要内容,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是否还曾读过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相信,听读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注重国学经典诵读,让阅读的主体受熏陶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传承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智慧源泉、感情纽带和行为动力,是极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决定所有小学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借着这一东风,我校将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精心选择文本,合理安排梯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典范性,所选作品应情、趣、理兼备,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并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不同年级段的诵读篇目。主诵篇目为《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晨读对韵》《增广贤文》等。同时,穿插古诗童谣的吟诵及县教研室推荐书目的阅读,分低、中、高三个阶段有机安排完成。为提高诵读效率,学校将选取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编印校本教材。

2.坚守国学课程,确保诵读时间。(1)每日“三省”,熟读成诵。学校将把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全校师生大声诵读。力求做到每日“三省”即 “晨读、午诵、暮省”。早晨的语文课前2分钟、午读课的后10分钟及放学前或放学的路上均可组织学生诵读。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班可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天将诵读内容抄在小黑板上。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排队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经典出校园。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让孩子在每天的诵读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品味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儒雅文化氛围。(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一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经典,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3)每周一课,诵读提升。每周专门开设1节经典诵读课,坚持“快乐诵读,在乐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行”的诵读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诵一诵、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中习得,以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构建评价体系,促进诵读持久。有检查才会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为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老师可指导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经典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每月可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班级还可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老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四、妥善解决网络电视的冲击,让阅读更持久

随着省政府“五严”规定的严格执行,学生离校的时间增多,引领学生闲暇时间充分阅读尤为重要。可现实生活中电视却挤占了孩子更多的时间。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就让孩子与电视为伴,还天真地认为电视里面也有许多知识。其实观看电视和读书之间有着许多差异,《朗读手册》中指出:

1.看电视和阅读完全相反。由于广告的关系,电视节目大都被分割成片段,这样的分割,使观众只需要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就可以了。相反,孩子阅读书籍时,则需要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2.电视没法让孩子与成人互动。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通常都是独自一个人看电视,所以他们就没法提问、与家长对话。

3.电视会造成孩子观念上的误解。有的电视广告都会影射出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生活中任何困难都可以很容易解决。电视无法鼓励人们从头到尾去思考问题本身,反而让人们只愿意用最不费力气的方式解决困难。

所有这些,都能给予我切合实际的指导。我想在今后的家长会上我一定好好建议一番。在建议家长控制孩子看电视的同时,能努力做孩子的榜样,在孩子上床之前关掉电视。尽可能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开始可以同看一本,看完后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因为爸爸妈妈和自己读一样的书,孩子们会觉得有意思,看书的效果自然会好。“让亲子共读的15分钟成为我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巴默尔语)因为它不只享受了乐趣,也通过与孩子的共同阅读,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为使阅读更具持久性,我们老师在每天的作业中得注意布置些阅读类作业。

“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觉得读了《朗读手册》,自己似乎又聪慧了许多。对如何抓好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要永远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做一个学生阅读的引领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引领学生的阅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点亮孩子那一盏盏文学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