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新课改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个个片段来诠释新课改的魅力与价值。

一、注重学生自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实例一:在《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后,再完成老师下发的导学案,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框题知识的细化(要求学生用红笔在书本上做好相应的标记)。(3)在阅读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探究题。在《经济大危机》一课中,要求学生:(1)观察书本图片,概括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有哪些?(2)失业者身上的广告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现象?(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什么启示?

我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原因很多,教学中这位教师的做法并非让学生记背历史知识,而是寓能力培养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白阅读课本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还包括图片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和自主思考,既受到潜移默化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

二、注重巧用图片,培养学生识图学史能力

实例二:在学习《罪恶的三角贸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九十五页的示意图,找出三角贸易的出发点在哪里?出行中欧洲人带出了什么?他们先到了哪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又带走了什么?紧接着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进行了什么活动?最终将什么带回了欧洲?并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路线图,从带出、带走、带回的物品中,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书本提供的彩色的历史图片,一步步设问,耐心引导学生识图,充分挖掘出图片所包含的有效信息,这样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识别历史图片的能力。从带出、带走、带回的物品中,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去思考图片反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当然教材中的图片是静态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历史图片进行再加工,在讲《张骞通西域》时,教师展示了动态图片,张骞骑着马,沿着长安——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阳关——陇西——长安路线移动,再让学生上台,用红笔找出路线。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实例三:教师宣布由学生上场表演《与哥伦布同行》,扮演西班牙国王、哥伦布、随从、船员、土著居民的学生纷纷上台,惟妙惟肖地表演了三幕戏:觐见国王,准备远航;历经艰辛,到达美洲;回到欧洲,遭遇冷落。表演结束,让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课后询问学生,他们自信满满地说:“老师只负责提供背景材料,提出指导性意见,他很信任我们,放手交给我们自己编排的。”

对于“新航路开辟”这一知识点,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讲述法为主,学生虽也听得津津有味,但课堂气氛并不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而这位老师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既避免死记硬背或强行灌输带来的负面效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能力。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形式新颖的活动与探究题目,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活动建议,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建议,开展实践活动,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知识得到活化,思想得到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创造成果的喜悦。

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因此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