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加大了教科研工作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期望尚有差距,文化落后的山区基层学校问题尤甚。

一、教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每个学校都设有教科研领导机构,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开展教科研活动,但不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状况,即形式多内容少,布置多落实少,投入多产出少。教师被动应付,管理者顾此失彼。表现为:

1.管理层面。管理者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习惯于发号施令,热衷于大话空话,方法简单、运作僵化,看似头头是道,实则云里雾里。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发展目标不清。赶时髦,逐新潮,舆论宣传什么就跟进什么,内容变化无常,教师无所适从。

2.教师层面。不少教师为了晋级晋职、评优树模,会在短时间内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一旦达到目的,就不愿再继续保持这种研究热情,使教科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3.社会环境。山区基层学校待遇整体偏低,为了生计,教师在思想上更侧重于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知识不被他人尊重,学术缺乏应有地位,研究型教师得不到相应肯定和激励,“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不少教师被迫把注意力转向能够迅速见到收益的社会兼职或家教,稀释了教师们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教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问题的引发非一人一因所致,其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级部门打好“组合拳”。

1. 制度激励,营造氛围。管理者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优化管理,实行多元评价,把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的成长状态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搞好顶层设计,对潜心于教科研的教师要有系统的管理、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吸引力”法则,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去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将学校的发展愿景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着力改善硬件环境,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平台”,营造教科研氛围,提高教科研实效,使教师体会到教科研的成就感,将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 强化培训,重构理念。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对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类型的培训,邀请专家到基层学校指导,开展学术研讨,引领教师改变价值取向,重构教研理念,克服职业倦怠,寻找发展节点,培养问题意识,把教科研作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质量的提升,着眼于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品位的提高。

3. 创新形式,活化管理。管理是一种包容和妥协的艺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段、不同文化层次的教师,其价值追求往往不同。管理者必须顺应实际、活化管理、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尊重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权,把心理沟通、示范引领、指导服务相结合;改善资源环境,创新活动形式,巧妙利用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博客、QQ、微信、校园网站等信息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教科研活动有“情”有“趣”;活化过程管理,将统一行动和自主行动相结合,变活动“套餐”为“自助餐”,变学校的“外部管理”为教师的“自我管理”,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学常态。

4. 减负增效,突出重点。教科研工作的目标设定和任务安排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拔高要求,既有统一要求,又兼顾个体实际。减负增效,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教师能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切实有效的研究实践中。

5. 骨干引领,分层推进。人的个体差异永远存在,要求全体教师“齐步走”并不现实。学校应借助全国“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之机,设立“名师工作室”,搭建研究平台,建设学习型团队;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特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设定多样化的目标;分层分类树立标杆,实行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全员推进,着力使教科研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上升华,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