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机器、工程等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这个物品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语文课的本体就是它的本质。叶老当初定下的“语”“文”两字已经清晰地说明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是我们语文课的本质和核心。

一、 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将语法过多地介入教学,使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学生缺乏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造成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效率低下,死板僵硬。

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又走向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误途。语文课过分强调人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以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情感浓烈,课堂气氛渲染浓郁,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丢失了背诵记忆、文本细读的优良传统。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忽偏忽移,究其原因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产生的。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无论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作用却微乎其微,因为,他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情感态度目标是在语言文字学习、运用基础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而达成的。我们应在其综合性上看到本质,关注本体,做好小学阶段最基础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 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

落实好语文本体性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晰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在研课、磨课教学实践中,理清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制订关注语文本体的教学目标。如《桥》一课,老汉的英勇无畏、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而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唯一选编的小小说,文中的短语、短句,电报似的语言、典型小小说的结尾呈现,给人震撼和感染。课文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还能给我们心灵上造成巨大的震撼吗?又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师生都动情于老人的高尚品质。2013年我去云南旅游,专程前往翠湖看望了“老人”。那里有一座老人与海鸥的雕塑,公园中有一长廊专门展示老人和海鸥事迹的图片和资料,可以看到有很多报道这个事迹的材料。那么为什么单单这一篇文本让我们如此动容?教师在细读、品读、悟读的基础上,要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找到语文学习要素,在叙述方法、描写练习的基础上,感触思想、灵魂的冲击。

2.净化语文课堂。

《月光曲》课堂上,音乐欣赏取代了文字与联想的结合;《秋天的雨》丰富、绚丽的图片让人愉悦,但取代了琅琅书声中秋雨的细腻、缠绵。过多的声像欣赏代替了语言的品位,过多的屏幕画面代替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我们的语文课堂过多融合了品德、科学、信息技术课等元素,听、说、读、写扎扎实实的语文元素训练被挤占。净化语文课堂,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回归本色的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回归“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3.内化语文学习。

“教过”并非“教会”,在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导向下,净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提倡一课一得。教学目标清晰简洁,不纠结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低段重视字词,中段强调片段训练,高段注重篇章结构,设计合理练习,一课一得。

4.素材阅读深化学习。

依据课文,选取优秀课外阅读素材,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短小练习,将学生课堂上所习得的收获,自主运用在多元化的阅读上。

5.综合展示活动。

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语言文字知识,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组织习字、习作展评、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内化于心的语文学习,外化于多种形式的展示上。

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语文服务,在得言其中得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