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要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要学好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前提。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注意从起始阶段抓起。“学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学习知识必须成为一种习惯。”

1.要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读”是理解的源头,所以读相当重要。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让学生用手指着字读,逐字认清、读准,逐渐养成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吐字清晰的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高,要培养学生朗读、速读、默读、齐声读、浏览等习惯,为学生的日后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2.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然后通过反复地读,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才算真正读懂了、学通了。质疑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需要教师逐层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摸到门道,形成一定的方法,养成习惯。在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激励、多肯定学生,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欲望。在质疑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自悟、思考、讨论解疑。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天长日久学生必然养成质疑、解疑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的读书经验,对于今天语文课的学习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及不理解的地方用不同标志画出来,也可把自己或他人对文章某一部分的看法记录下,这样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自己发现的一些好词好句及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进行归类。只要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作文便有话可说、有词可用了。针对一些经典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借鉴其写作顺序、谋篇布局。

5.要培养学安静阅读、认真写作的习惯。

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借助范本语言,以学生的视角还原丰富文字背后的真实情境。利用孩童的丰富想象力,在想象中建构文字的立体表象;在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下,借助情境还原文字所传达的真实画面;在思考中,丰富和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在揣摩中,实现读者与有生命的文字的对话。这样就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表象化的,而是能够客观理解文字及文字背后的密码与意义。真阅读了,就会有一吐为快的需求,此时习作便应运而生。

因为有了思维的参与,阅读与习作变得舒缓起来了,静谧起来了,慢下来了,也“鼓起来”了,鼓起的是文字的含金量。课内阅读是为了得法,课外阅读才能得意、得言并得道。阅读教学只是引路,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殿堂,以膜拜的心参观;习作教学只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进行表白的“练兵场”,目的在于成为习惯。我们要将写与读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形成整体。